粮油食品科技

1.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
2. 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5.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6. 科创中国“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入选期刊
7. “中国精品期刊展”入选期刊
8. 荷兰Elsevier-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9. 瑞典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收录期刊
10. 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收录期刊
11.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12. 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收录期刊
13. 英国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数据库收录期刊
14.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收录期刊
15.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16. OA开放获取典范期刊

    特约专栏
  • 预防家庭食物浪费的全球研究视角(中英文)

    Christiam MÉNDEZ-LAZARTE,Victor BOHORQUEZ-LOPEZ,Ammer GHOULEH-GRUNDL,María Ángeles RAMÓN-JERÓNIMO

    2025,33(3):1-20, DOI:

    摘要
    食物浪费仍是紧迫的全球性挑战,家庭作为主要的食物浪费源头,了解其关键驱动因素对于促进可持续消费实践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共现和共引网络分析,系统梳理了家庭食物浪费预防领域的研究发展脉络。研究发现,该领域已形成三大主要研究集群:(1)食物生态系统视角;(2)供应链管理与衡量机制;(3)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TPB)及其在影响家庭食物浪费的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补充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学术研究重点已从传统的废物管理转向预防性策略,强调政策干预、行为助推和消费者意识提升。本研究通过构建食物浪费研究的知识图谱,识别关键研究空白,为未来更有效的家庭食物浪费预防研究提供了方向,也将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从业者在减少家庭食物浪费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摘要
    针对国家粮食单产提升和社会化服务两大战略需要,系统阐述了全球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等挑战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机遇,分析了全球先进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构成。并以河南内黄县玉米北斗+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单产提升和赋能社会化服务为例,介绍了先进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中的产量地图、土壤地图、精准(变量)播种、精准(变量)施肥、精准(变量)喷药、北斗导航和无人机遥感等技术的系统应用和效果,以及专委会围绕上述技术体系的推广所做的示范。内黄县的实践表明,系统性应用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不仅实现了玉米大规模提升单产达24.5%,还可以极大改善谷物品质,如降低真菌毒素,且有更强韧性面对极端天气和病虫灾害的影响。先进数字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将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的建立,为到2035年实现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
  • 摘要
    澳大利亚粮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以规模化生产体系、多样化作物结构、高效供应链管理和严格质量安全标准著称,但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面临现代化升级压力。该产业国际声誉的建立,植根于完善的行业规范体系、标准化生产流程及对环境–社会–治理(ESG)原则的深度实践,其中澳大利亚粮食贸易协会(GTA)在标准制定与行业协调中发挥核心作用。本文通过三维度展开论述,首先解析澳大利亚粮食供应链的运作特征、竞争优势及声誉维护机制,揭示其核心竞争力形成路径;其次论证数字技术创新对提升供应链可追溯性的赋能效应,着重探讨技术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同时剖析面临的四大现实挑战:数据治理复杂性、技术系统碎片化、商业物流协同障碍及消费者信任构建难题;继而系统提出应对策略;最终从效率革新、安全强化与绿色发展三维视角,研判供应链现代化转型的战略机遇,并展望产业演进趋势。以期为提升澳大利亚粮食供应链运行效率、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助力该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 印度尼西亚农业产业转型: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减少粮食损失(中英文)

    Sari Intan KAILAKU,Yandra ARKEMAN,Y Aris PURWANTO,Faqih UDIN,Bahagiawati AMIRHUSIN,Hendri WIJAYA,Nizmah Jatisari HIDAYAH,Irman HERMADI,Verry Surya HENDRAWAN

    2025,33(3):47-67, DOI:

    摘要
    印度尼西亚的农业产业作为经济支柱,正面临物流效率低下、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供应链分散等多重挑战,导致粮食损失与浪费(FLW)问题日益严重。据估算,FLW已造成该国国内生产总值损失4%~5%,不仅加剧了粮食不安全问题,还对环境造成了显著退化。针对这一困境,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智能农业产业框架,该框架通过整合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致力于优化食品供应链绩效并显著减少FLW。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框架能够实现食品供应链的实时监测、基于预测的分析以及全程可追溯性,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数据支持,有效应对供应链中的低效问题。为推动这一框架的实施,本文建议采取三阶段路线图:(1)在短期内针对高风险易腐商品开展试点项目;(2)在中期阶段扩展至岛际和多式联运物流体系;(3)在长期目标下,构建覆盖全国的食品物流4.0生态系统。通过这些数字技术手段,印度尼西亚有望向积极主动、数据驱动的农业产业转型,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损失和环境影响。该模式不仅适用于印度尼西亚,还可为其他面临类似粮食安全挑战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助力全球向更高效、可持续的食品系统迈进。
  • 粮食产业链数字化技术应用调查研究

    王笑丛,郭伟群,李腾飞*,陈文雅,张 涛,孙 辉

    2025,33(3):68-73, DOI:

    摘要
    粮食产业链数字化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产业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涉粮政府部门、流通企业、科研和检测机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技术已较广泛地应用于粮食产业链各环节,但各环节的应用深度存在明显差异;数字化技术设备以国内品牌为主,设备价值较高;数字化技术可有效促进粮食质量安全和品质提升,且在提高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存在明显的管理效能;当前粮食产业链数字化技术面临政策、技术和投入等供给不足问题,建议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税收、示范试点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给予政策支持。
  • 摘要
    谷物作为全球粮食供应的基础,其品质检测对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传统的实验室方法虽准确,但耗时且成本高,难以满足在线实时检测的需求。近红外(NIR)光谱技术以其快速、无损、多指标同步检测的优势,在谷物品质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NIR光谱数据的高维性、复杂性以及不同仪器、环境和样品间的差异,对建模方法和模型迁移提出了挑战。本文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谷物食品品质在线检测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从传统线性建模(如偏最小二乘回归)、非线性建模(如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到深度学习方法(如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模型迁移技术在解决仪器间差异、环境变化和样品多样性等问题中的策略、挑战与最新进展,包括有标样和无标样模型迁移方法。此外,总结了NIR技术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挑战、经验和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近红外技术在谷物行业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 粮食加工
  • 粳米碾磨过程中品质变化与适度加工研究

    邢晓婷,段晓亮*,张 东,孙 辉,滕蒙南

    2025,33(3):85-93, DOI:

    摘要
    以龙稻18、龙粳31、盐丰47、玉粳香和南粳46稻谷为原料,进行不同程度的碾磨,探究碾磨对粳米品质的影响规律及适度加工技术。结果表明:随着碾磨程度增加,粳米白度上升、留皮度下降、碎米率上升,食味值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维生素B1和矿物元素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糙米至碾磨1的阶段,蛋白质含量下降显著;在碾磨过程中,粳米的维生素B1含量与镁、磷、钾、钙、锰、铁、铜、锌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铁在外层分布更为集中,降低碾磨程度可明显增加铁的保留率。由5种粳米的碎米率、食味值、维生素B1和铁含量基于每组最大值占比-糙出白率的同轴曲线图分析可知,粳米适度加工范围的糙出白率为88%~92%,粳米的食味值达到最高并且保留更多维生素B1及铁等矿物元素。
  • 5种杂粮对馒头血糖生成指数及食用品质的影响

    赵晨旭,綦文涛,宋 歌,洪 宇,方 微,黄铮昱,王 勇*

    2025,33(3):94-101, DOI:

    摘要
    为分析藜麦、青稞、黑米、黑小麦和燕麦5种杂粮对馒头的血糖生成指数(GI)及品质的影响。将5种杂粮以10%、20%、30%、40%和50%的比例添加到馒头中,通过GI20体外模拟消化系统测定馒头GI值,分析杂粮添加量对馒头感官评分、色泽和质构等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杂粮添加比例的增加,馒头GI值逐渐降低,感官品质下降,感官评分降低,内部结构逐渐粗糙,硬度升高,亮度下降。藜麦、青稞、黑米、黑小麦和燕麦5种杂粮在感官评分大于75分的条件下,在富强粉中可以添加的最高比例分别为10%、40%、30%、60%和30%,相应GI值分别为79.94、67.49、72.45、69.61和74.52。40%青稞粉替代小麦粉制作的杂粮馒头,GI值最低,具有最佳降糖潜力,膳食纤维含量最高,且感官品质较好。本研究为具有血糖调控能力的杂粮馒头开发提供了参考。
  • 晋荞麦苦2号多糖结构特性与抗氧化活性分析

    徐润东,付丽红*,杨梓婷,畅莹莹,杨鸿宇,郭云娥

    2025,33(3):102-113, DOI:

    摘要
    晋荞麦苦2号是山西优育的富营养和强抗逆的特色苦荞品种,采用单因素与响应面实验优化苦荞多糖提取工艺,并分析其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苦荞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过筛孔径830 μm、料液比为1∶35(w/v)、200 W超声处理30 min后于85 ℃下恒温提取2.2 h,苦荞多糖得率为10.03%。苦荞粗多糖经过DEAE-52和葡聚糖G-100纯化后得到两种组分(FTP1-1和FTP3-1),均具有多糖的红外光谱特征峰,电镜下呈现大量交联网络和孔洞结构,两种多糖均为由葡萄糖、葡萄糖醛酸、甘露糖和半乳糖组成的β型多糖,在水相中具有三螺旋链构象,FTP1-1重均分子量为442 791(g/mol)、FTP3-1为25 587(g/mol)。流变学研究表明苦荞多糖溶液呈现出剪切稀化现象,属非牛顿流体。质量浓度为3.0 mg/mL的FTP1-1和FTP3-1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分别达到69.16%、40.66%、51.98%和70.33%,41.48%与48.52%;两种组分对铁离子螯合率分别为80.79%与60.54%。综上分析,从晋荞麦苦2号中提取的两种多糖具有高抗氧化活性,该研究有助于苦荞多糖的加工利用。
  • 稻谷加工环节损失及形成机制分析

    胡南燕,关佳晨*,胡永浩,武拉平

    2025,33(3):114-119, DOI:

    摘要
    加工环节在产业链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减少粮食加工环节损失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基于安徽省、湖北省实地调研数据,对加工损失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稻谷加工企业大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多道抛光、多道色选等过度加工行为,导致出品率普遍不高。通过完善加工设备、优化加工工序等方法可有效提升出米率。针对稻谷加工减损面临的现实问题,既要从引导消费者观念、升级加工设备、优化工艺流程等方面推动适度加工,减少稻谷加工损失,也要从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发力,充分挖掘稻谷加工减损潜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过热蒸汽处理对谷物组分性质、食用品质及储藏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过热蒸汽处理能够促使蛋白质中的二硫键断裂,改变其构象,增加无序性,强化无规则卷曲结构;还能使面筋蛋白网络结构变得较为松散,进而影响面团的弹性和延展性。过热蒸汽处理导致淀粉内部的结晶结构破坏,促使分子链溶解和膨胀,引起部分糊化,从而影响淀粉颗粒的膨胀力和峰值黏度。在处理过程中,无氧环境的存在有助于减缓氧化反应,减少生物活性物质的损失。过热蒸汽的高温和高渗透性显著缩短了蒸煮时间,减少不良气味的产生。本文还探讨了过热蒸汽处理对谷物相关氧化酶灭活及提升谷物储藏品质方面的应用研究,分析了其在谷物中灭活酶类和杀菌的效果,旨在为进一步探索过热蒸汽技术在谷物加工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 油脂加工
  • 骆油微胶囊的工艺优化及其面霜应用研究

    王海燕,汪 东,江 鑫,傅丽君*

    2025,33(3):131-137, DOI:

    摘要
    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骆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评价骆油微胶囊的理化性质、贮藏稳定性和面霜的感光指标。结果表明:(1)骆油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芯体积比3:4、乳化剂体积比1: 2、总壁材体积分数2%、均质速度30 000 rpm,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为92.67%。(2)驼油被成功包埋在复合壁材内,包埋过程中未发生化学变化;骆油微胶囊呈圆球型,形态均匀;在低于220 ℃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氧化稳定性远优于骆油,微胶囊化处理后能够延长贮藏时间。(3)研制的骆油微胶囊面霜pH值7.6,感官评价为21.6分,未出现分层、破乳现象,稳定性良好。
  • 食品加工
  • 植物肉产业发展趋势、国内外差距及政策建议

    刘洪霞,张学彪*,曲春红,赵 伟

    2025,33(3):138-145, DOI:

    摘要
    目前全球植物肉生产主要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其中基于大豆蛋白生产的植物肉在市场中占绝对优势。我国作为非转基因大豆最大生产国,与大豆主产国相比,从价格角度提升国产大豆竞争力后劲不足,但未来可考虑从植物肉生产环节入手解决国产大豆过剩问题。为此,本文从全球植物肉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国内外产业发展差距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深入分析,提出了我国植物肉产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包括监管政策不完善、产品本身有缺陷、消费者对产品认知不足等。最后,从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推动科技创新与研发以及扩大市场认知与接受度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植物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旨在为振兴我国大豆产业,进一步推动植物肉产业发展提供研究基础和案例参考。
  • 植物酚酸与淀粉相互作用及其对淀粉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陈立新,辛嘉英*,程 伟,郑梦迪,刘天复

    2025,33(3):146-154, DOI:

    摘要
    植物酚酸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主要分为羟基苯甲酸和羟基肉桂酸两类,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构成,具备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植物酚酸与淀粉相互作用后,植物酚酸的优良性质不仅会转移到淀粉上,还能对淀粉进行改性,进一步增强淀粉的食用价值。本文阐述了植物酚酸与淀粉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通过物理、化学、酶法促成的非共价和共价结合,介绍了物理、化学及生物技术手段等加工方式对其相互作用的调控。这些交互作用会影响淀粉的糊化、回生、消化、溶胀、流变等关键特性,进而为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及植物酚酸的健康效益和其分子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pH偏移法改性豌豆蛋白及其对淀粉功能性质的影响

    徐子慧,徐子瀚,李 浩,姬 娜,秦 洋,熊 柳,孙庆杰*

    2025,33(3):155-162, DOI:

    摘要
    豌豆蛋白因其低成本、低脂肪、无动物性胆固醇及低过敏性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但因较差的溶解性限制了其应用。本文采用pH偏移法对豌豆蛋白进行了改性,探究了优化处理后的豌豆蛋白对不同淀粉功能性质的影响。将pH偏移法改性豌豆蛋白加入到不同淀粉体系中,发现马铃薯淀粉峰值粘度和衰减值降低,而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峰值粘度、衰减值、最终粘度和回生值都增加。热特性分析(DSC)显示,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豌豆淀粉的7天回生率由31.61%、49.94%、31.85%降至10.75%、21.70%、18.78%,说明pH偏移法改性蛋白有效抑制了淀粉的长期回生。抗消化性实验表明,马铃薯、玉米和豌豆淀粉的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从4.2%、4.8%和6.3%增加到21.4%、20.7%和17.8%。这些结果表明,pH偏移改性豌豆蛋白在改善淀粉特性和提升淀粉抗消化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力,尤其在食品和功能性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基于文献和专利计量的天麻食品研发态势分析

    冯铭柯,杨艺娜,田文豪,贾凡凡,李柯锐,陈 琛*

    2025,33(3):163-171, DOI:

    摘要
    通过中国知网和IncoPat分析文献和专利数据,深入挖掘天麻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20年天麻食品的中文发文量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尤其是近3年快速增长;天麻食品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合作网络两极分化;研究热点包括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工艺优化等。中国申请天麻食品专利最多,其中,贵州省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创新开发了多种形态的天麻食品,韩国侧重于天麻食品组合物;天麻保健食品以颗粒、片剂等剂型为主,以提高免疫力的保健食品最多。未来,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国际合作,加速天麻食品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应深入挖掘其在健康领域的多重潜在功效。
  • 基于离散元的螺旋搓揉式脱皮机脱皮运动分析方法研究

    李 寒,吴伟中,唐静静,吴昊翔

    2025,33(3):172-181, DOI:

    摘要
    针对油莎豆脱皮困难的问题,利用Solidworks构建螺旋搓揉式脱皮机,结合EDEM离散元软件对脱皮滚筒内物料运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得出:脱皮滚筒与水平面夹角对颗粒平均速度变化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夹角越大,颗粒平均速度变化越明显。搓揉辊组间错位距离对颗粒的平均速度变化有一定影响。当辊组间错位距离小于45 mm时,错位距离越大,颗粒平均速度变幅越大。搓揉爪圆弧段曲率半径对颗粒平均速度变化影响不显著。但在搓揉过程中,曲率半径越大,颗粒受作用时间越长。研究表明,当滚筒与水平面夹角为5°,搓揉辊组间错位距离为45 mm,搓揉爪圆弧段曲率半径为100 mm时,脱皮机滚筒内颗粒平均速度变化和颗粒分布达到最优。研究结果不仅为优化螺旋搓揉式脱皮机设计和工艺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提高油莎豆的脱皮效率和榨油质量具有应用价值。此外,该研究方法也为其他类似油莎豆的农作物颗粒脱皮/脱壳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 品质营养
  •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优质粮食工程政策量化评价

    崔宁波,宋 瑞,兰 惠,范月圆*

    2025,33(3):182-189, DOI:

    摘要
    优质粮食工程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抓手。通过构建“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效力”的三维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PMC指数模型等研究方法对2017—2023年56项优质粮食工程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1)政策主体逐渐形成了“以中央和地方粮食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发文趋势。2)优质粮食工程政策工具运用较为协调,呈现“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的偏好格局。3)10项代表性政策内容的PMC指数得分均值为6.56分,整体表现良好,但在保障措施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政策优化建议。
  • 除氧功能性材料在食品保鲜领域研究进展

    黄琪燕,兰雨飞,武淑芬*,杨维巧*,王文娟,段晓亮,于尚可

    2025,33(3):190-196, DOI:

    摘要
    除氧功能性材料(除氧剂、除氧包装)具有降低包装内部氧气含量,建立低氧微环境的作用,对于延长食品货架期、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应用潜力。基于除氧功能性材料物理特性的多样性,依据除氧材料的除氧作用方式不同,分类介绍了各类除氧剂、除氧薄膜及其除氧作用机理,分析了各类除氧材料在除氧功效方面存在的差异,比较了目前常用薄膜制备技术的优缺点,综述了国内外在除氧功能性材料研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在食品中的应用,总结并展望了基于除氧功能性材料在食品保鲜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为及时了解新型食品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推动食品除氧材料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提供参考。
  • 质量安全
  • 我国食品标准中产品等级设立的研究与思考

    董一威,屠斌华,孙丽娟,屠振华*

    2025,33(3):197-203, DOI:

    摘要
    在食品等消费品中建立健全质量分级标准体系,有利于推动产品标准升级。虽然,我国在各细分领域食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一些产品标准进行了等级设立,但对等级设立情况尚没有系统的研究。对白酒、茶叶、粮油、酿酒、食用菌、水产、调味品、盐业、制糖和质量通则等领域64项国家标准和105项行业标准涉及的222种产品的中等级设立数量、名称、主要分级指标进行研究与分析。222项产品中设立等级数量从2个级别到7个级别不等,其中设立等级主要集中在3个级别和2个级别,最多设立7个级别。各标准中等级名称设立类型较多,以纯数字为等级名称情况最为常见。产品设立等级指标绝大部分涵盖了感官品质,其中很多产品中设立等级指标只以感官品质进行等级划分。同时,有一部分标准中设立等级指标没有采用感官品质而只是采用理化指标,而大部分产品是两类指标均采用。这些等级设立,很好地引导和促进了食品高质量发展。然而,也存在名称设立适用性不高和指标特征性不充分等问题。为了更好促进我国食品标准中产品等级设立,提出了建立其命名指南,鼓励更多使用特征营养和主要原辅料投料量等指标思考和建议。
  • 仓储物流
  • 基于视频异常行为检测在粮食仓储行业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卫东,丁俊丹,韩志强,何 为,张 峰

    2025,33(3):204-210, DOI:

    摘要
    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是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基础,在粮仓封闭大空间内,由于光线不足和空气流通受限,作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利用仓内监控视频对作业人员的行为进行检测和分析,是确保安全作业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总结了基于视频的粮仓作业异常行为检测的数据集建立与预处理方法,阐述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进展,包括异常行为识别、实时预警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同时,汇总了该领域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如数据集不完善、模型准确性不足等,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稻谷储藏积温积湿与其脂肪酸值之间规律研究

    祝莹莹,尹 君,宾雨澜,李瑞敏,张玉荣,张忠杰*

    2025,33(3):211-218, DOI:

    摘要
    本研究首先明确了储藏积温积湿概念,类比储藏积温、储藏积湿公式定义出储藏积温积湿公式,据此探究了稻谷储藏期间,储藏积温积湿与其脂肪酸值的关系。以初始含水量14%的稻谷为研究对象,测试不同储藏温度、储藏湿度条件下的储藏基点温度和储藏基点湿度,结合定义中的公式计算得到不同储藏期的储藏积温、储藏积湿和储藏积温积湿,分析其与脂肪酸值的相关性。拟合出储藏积温积湿与脂肪酸值的模型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稻谷脂肪酸值的储藏基点温度为15 ℃,储藏基点湿度为55%。储藏积温、储藏积湿和储藏积温积湿与脂肪酸值呈显著正相关,模型关系式为:Y=48.9×exp(−((x−7.566)/8.637)^2)(R2=0.844 1;RMSE=2.063)其中:x为储藏积温积湿(℃×%×d);Y为脂肪酸值(mg KOH/100 g)。对模型进行验证R2=0.867 8、RMSE=2.152,模型较为准确,可为稻谷储藏实践中的脂肪酸值分析与预测提供新研究方法。
  • 产业经济
  • 食品产业的未来:低空经济和无人机技术的融合

    周晗林,林 芬,曹 洁,李小林,张园园,骆主胜,孙意岚,庞 杰*

    2025,33(3):219-226, DOI:

    摘要
    低空经济是利用低空飞行技术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形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食品产业,作为公众生活中核心部分,与低空经济的结合尤为紧密。无人机产业是低空经济的核心,本文系统分析了低空经济中,无人机在食品产业中的一系列应用,特别是在无人机监测农产品生长状况以及进行相关农业活动、利用无人机进行食品物资(包括外卖、易腐食品等)的配送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挑战。尽管低空经济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初见成效,但也面临着消费者接受度不足、产业发展不够深入、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亟需出台更多支持政策,以促进低空经济技术在食品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在方便人民生活的同时,强调持续的技术创新是推动该领域长期发展的关键。此外,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解决当前发展低空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推动低空经济与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
  • 摘要
    选取中国30个省份(未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2013—2021年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且对东部地区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和空间依赖性,而高素质人才进行区际配置时能够有效传导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应发挥人才优势,激发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田、食品加工、流通等深度融合,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内外部联系,实现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 我国稻谷、小麦精准适度加工技术产业化的思考

    姜 平,袁子涵,刘 明*,叶 金,王松雪

    2025,33(3):235-239, DOI:

    摘要
    开展稻谷、小麦精准适度加工研究是节粮减损保障粮食供给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以及推进“健康中国2030”的有效途径。而目前稻谷、小麦精准适度加工技术仍存在口感、营养及安全性难以协调的突出矛盾问题,产业化发展受到适度加工精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适度加工产品保质期与消费者购买体验之间的矛盾、产品出品率与企业投入设备成本之间平衡关系的矛盾等方面的制约。建议加强相关核心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力度,深入开展科普与消费倡导,完善财政补偿政策,多端共同发力,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提振消费动力及企业积极性,在增量、增质、增健康三个方面提高粮食资源的利用效率,助力节粮减损,促进产业升级。
  •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国和消费国,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领域,食品加工作为大豆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发挥大豆食品加工优势是推动国产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当前国产大豆扩种增产背景下供过于需问题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我国大豆食品加工产业还存在专用大豆原料供应不足、加工需求和生产供给有效衔接不畅、初加工水平低、附加值少、深加工结构单一、市场需求拓展不够、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大等短板制约。为此,建议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双管齐下,发挥新质生产力引领作用,从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增强创新引领、强化政策支持等多措并举,激发加工端动力,推动我国大豆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 摘要
    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时发现:第一,互联网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农户的种粮比例,造成种植结构“非粮化”问题,选取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使用替代自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第二,对户主性别分组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户主性别条件下互联网使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第三,互联网使用可以通过提高农户金融信贷可得性和降低经济作物成本降低种粮比例,使种植结构产生“非粮化”调整。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需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关注不同类型家庭的农业生产活动,建立促使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多元路径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