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食品科技

1.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
2. 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5.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6. 科创中国“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入选期刊
7. “中国精品期刊展”入选期刊
8. 荷兰Elsevier-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9. 瑞典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收录期刊
10. 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收录期刊
11.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12. 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收录期刊
13. 英国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数据库收录期刊
14.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收录期刊
15.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16. OA开放获取典范期刊

    特约专栏
  • 摘要
    本文从标准体系、文本结构、范围和分类 4 个方面系统对比了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新加坡、印度、韩国和俄罗斯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差异。结果发现:标准体系方面,各国按其国情制定了各自的植物油安全标准;标准文本结构方面,各国的食用植物油标准绝大多数包含了范围、理化指标、安全指标、标签等相关规定;范围和分类方面,各国的标准基本上涵盖了常见的植物油,并根据国情、依据加工深度或工艺做了不同的分类。这一分析可为中国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制修订提供参考,以进一步完善中国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保障消费者健康。
  • 摘要
    本文系统对比了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新加坡、印度、韩国和俄罗斯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酸价、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游离棉酚、煎炸油废弃点等理化指标的差异。分析发现:酸价方面,仅中国、CAC、印度、俄罗斯规定了原油的酸价,中国的食用植物油酸价指标与国外标准基本一致;过氧化值方面,仅中国规定了原油的过氧化值,中国的食用植物油过氧化值指标比国外标准高;溶剂残留方面,仅中国、CAC、欧盟、新加坡、印度和韩国做了规定,中国的限值高于国外标准;棉酚方面,仅中国对其做了规定;极性组分方面,中国的限量值比国外标准高。建议在我国的食用植物油国 家安全标准修订中,调整过氧化值、溶剂残留、棉酚和极性组分的限值。
  • 摘要
    本文从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食品添加剂限量和农药残留限量 4 个安全指标层面系统对比了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新加坡、印度、韩国和俄罗斯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差异。结果发现:污染物方面,污染物种类少于国外标准,重金属限量与国外基本一致,苯并[a]芘的限值宽松于国外;真菌毒素方面,中国对花生油、玉米油中黄曲霉毒素 B1 的限量宽松于国外标准;食品添加剂方面,中国与CAC 标准在指标上整体处于同一水平,在种类上,中国数量偏少一些;在农药最大残留量标准方面,中国在食用植物油的农药残留规定的种类远多于其他国家,在限量上也严格于其他国家,仅有 3 种农药高于其他国家。建议我国在后续相关标准修订中,对苯并[a]芘、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黄曲霉毒素 B1 等指标进行调整,并增加玉米赤霉烯酮限值。
  • 食用植物油酸价指标的科学内涵与现行检测局限性的探讨

    金青哲,赵晨伟*,徐 闯,曹佳茜

    2025,33(4):23-27, DOI:

    摘要
    本文讨论了一些植物原油和成品油酸价高的成因、植物原油、精炼成品油及煎炸油的酸价指标限量要求和现行酸价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分析发现,米糠、玉米、棉籽、棕榈三种原油和一些果油的高酸价主要缘于油料内源脂肪酶活性和加工条件,但沙棘油则受沙棘果富含有机酸影响。现行酸价检测方法存在非特异性、基质酸性物质干扰等缺陷,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偏差,因此有必要在食用植物油标准中设置酸价指标,并建议开发具有特异性的酸价测定新方法。
  • 预包装食用植物油保质期刍议

    赵晨伟,金青哲,王兴国*

    2025,33(4):28-32, DOI:

    摘要
    本文对比了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食品标签标准中关于保质期的差异和食用植物油开瓶后使用期限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国外标准更多地要求标注“使用期限”(Use-by date)以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而我国标准是将“保质期”作为强制标示内容,“消费期限”仅作为推荐标示内容。以我国 3 口之家为例,5 L 包装食用油的食用周期达 1 个月以上。小包装油在开封后过氧化值超标的时间点为 15~90 天。建议我国在后续食用油脂标准修订中,增加标示食用油开启后使用期限的规定。
  • 粮食加工
  • 全麦馒头的品质分析与标准化探讨

    贾书盈,高 琨,刘艳香,孙佳鹏,谭 斌*

    2025,33(4):33-38, DOI:

    摘要
    为更好了解我国全麦馒头品质及其产业发展现状、准确掌握全麦馒头行业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全麦馒头的市场供给现状、国内馒头产品执行标准情况、全麦馒头理化品质分析以及未来全麦馒头标准化路径探讨四方面开展分析。其中,从市场上 120 多种全麦馒头产品中筛选并购买了具有代表性的16 款全麦馒头样品,对其理化品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全麦馒头含水量为 38.36%~45.29%,平均值为 41.79%;比容为 1.36~2.65 g/mL,平均值为 1.77 g/mL;pH 值为 5.09~7.38,平均值为 6.19;烷基间苯二酚含量为 21.15~167.87 μg/g,平均值为 81.93 μg/g;总膳食纤维含量为 3.38~9.28 g/100 g,平均值为5.52 g/100 g。除了含水量和 pH 值外,其他指标离散程度较大(CV>20%),表明全麦馒头的质量参差不齐,亟需加快完善制定全麦馒头的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以期促进全麦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 超声辅助酸热处理制备豌豆蛋白纤维及其结构表征

    任玉凯,牟松松,李 志,白珂菲,刘欣怡,王雨生,陈海华*

    2025,33(4):39-48, DOI:

    摘要
    以豌豆蛋白(PPI)为原料,通过超声辅助酸热处理制备了豌豆蛋白纤维(PPIF),系统研究了超声及酸热处理对 PPIF 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超声预处理后,PPI 的平均粒径降低了 32 nm,纤维化过程中硫磺素 T 荧光强度增加,说明超声预处理可以降低蛋白纤维化所需的活化能,有利于蛋白质纤维的形成;超声预处理后,PPIF 的 β-折叠含量由(42.67±1.76)%增加至(44.70±0.79)%,说明超声预处理可增强氢键、疏水作用,诱导 PPIF 的二级结构转变,促进 PPIF 聚集体的形成和有序组装;酸热处理会加速蛋白质分子的水解和亚基的降解,促进 PPIF 的形成。超声辅助酸热处理使 PPI的溶解度由 36.5%增加至 70.1%,乳化稳定性指数(ESI)和乳化活性指数(EAI)分别由 4.69 m2/g、39.44 min 增加至 6.31 m2/g、59.33 min,显著提高了 PPI 的溶解性和乳化能力。有望通过超声预处理增强 PPIF 的自组装能力,扩大 PPI 在新型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范围。
  • 摘要
    为探究低温解除后不同储藏温度对籼稻籽粒结构及蒸煮品质的影响,将低温(15 ℃)解除后的籼稻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15、25、35 ℃)密闭储藏 180 d,定期测定其籽粒力学特性、水分迁移,淀粉晶体结构、胚乳微观结构、蒸煮品质及加工得到的米饭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15 ℃储藏条件下稻谷籽粒整体结构相比 35 ℃保持较好;LF‐NMR 结果发现低温更利于延缓籽粒内部水分的散失及向自由度更大的状态转化;X 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15 ℃下淀粉结晶度最低,胚乳微观结构最平滑,对应大米的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总体更优。相关性分析显示,储藏温度与大米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39),与内聚性呈显著正相关(r=0.31),与弹性(r=–0.43)和黏着性(r=–0.42)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低温储藏条件可通过延缓水分迁移变化,保持籼稻籽粒力学及胚乳结构,使大米食用品质更优,可为低温解除后籼稻的科学储藏和品质保持提供参考。
  • 香椿叶提取物对玉米淀粉体外消化特性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吴 杰,杨欣新,孔 宇,王亚平,刘常金*,张军兵,江慎华

    2025,33(4):59-66, DOI:

    摘要
    以香椿叶提取物(TS-E)为材料,探究其对玉米淀粉(CS)体外消化特性及部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椿叶提取物中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39.24±2.66)mg GAE/g、(184.92±1.12)mg RE/g,其对 α-淀粉酶和 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值(IC50)分别为(3.57± 0.21)mg/mL 和(11.41±0.31)μg/mL。体外消化实验发现,香椿叶提取物可以降低玉米淀粉的水解率,与对照组相比,当其添加量为 10.0%时,淀粉水解率显著降低了 23.72%(P<0.05),而抗性淀粉含量显著提高了 165%(P<0.05)。快速粘度分析(RVA)、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在糊化过程中玉米淀粉与香椿叶提取物通过非共价键相结合,提升了淀粉糊的热稳定性,破坏了淀粉原有的短程有序性和晶型结构,因而延缓了玉米淀粉的消化和吸收,为其在食品应用领域中提供新的视角。
  • 油脂加工
  • 葡萄籽油–乳清分离蛋白高内相乳液制备与表征

    郭兵兵,陈思贤,肖渝珈,王桥意,李紫琳,魏丫然,陈 妍,艾有伟*

    2025,33(4):67-76, DOI:

    摘要
    本研究以乳清分离蛋白(WPI)为天然乳化剂,葡萄籽油为油相,制备高内相乳液,探究不同 WPI 浓度梯度与不同乳化均质速率下乳液贮藏期外观形态、乳液油滴平均粒径、稳定性、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 30 d 贮藏期内中高浓度蛋白溶液组和中高转速处理组乳液稳定性良好。随 WPI 浓度提升,乳液油滴的平均粒径显著降低,当浓度≥2.0%时趋于稳定。乳液的乳化活性指数(EAI)与乳化稳定性指数(ESI),随 WPI 浓度增大而增大。当均质速率增大,油滴平均粒径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EAI 与 ESI 呈先增大后平缓的趋势。激光共聚焦微观分析可知,随 WPI浓度增大更多的蛋白质吸附在界面上,分布更均匀,结构更稳定。当浓度进一步增加超过 2.0%时,界面吸附趋于饱和,液滴尺寸趋于稳定。均质速率增大至 15 000 r/min 时液滴分散性最优,而转速达到18 000 r/min 时液滴发生聚集。动态流变学分析表明,WPI 浓度与剪切速率的增加提升了乳液储能模量(G′)与损耗模量(G″)。综上所述,适当增加乳清分离蛋白溶液浓度和提高转速可增强乳液稳定性与凝胶强度,这些结论为功能油脂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 自交授粉对油茶种子发育及其油脂和角鲨烯累积的影响

    古 旭,张美鸿,鄢鑫龙,刘倬志,杨宏艳

    2025,33(4):77-82, DOI:

    摘要
    油茶是自交不亲和植物,为探究自交授粉对油茶种子发育、油脂和角鲨烯累积过程的影响及作用阶段,以云南省广泛栽培的油茶品种“云油茶 4 号”为母本,设置自交和自然两种授粉方式,比较不同授粉方式间果实和种子在各发育时期的大小、鲜重、含油率以及茶油中脂肪酸和角鲨烯含量差异。结果显示,自交授粉茶果和茶籽发育晚于自然授粉,茶果和茶籽的大小、鲜重以及茶油中油酸含量在种子膨大期显著小于自然授粉,但至成熟期两组处理差异不显著;自交授粉茶籽的含油率及茶油中角鲨烯含量自膨大期至成熟期均显著低于自然授粉。这些结果表明,自交授粉延迟了茶果和茶籽的发育。自交授粉对茶果、茶籽表型以及茶油中油脂和角鲨烯累积的影响主要作用于种子膨大期,为后续的油茶丰产技术优化提供了参考。
  • 低温等离子干法处理对聚合花生分离蛋白–菊糖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惠彩琴,付文杰,兰会会,刘 硕,季 慧*

    2025,33(4):83-89, DOI:

    摘要
    为提高花生蛋白的溶解及功能特性,扩大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本研究采用低温等离子(CP)诱导花生分离蛋白–菊粉(PPI-Inulin)干法聚合反应,研究 CP 处理 0、1、2、3、4、5 min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对 PPI-Inulin 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P 处理显著提高 PPI-Inulin 聚合物的溶解性和乳化稳定性。处理时间为 3 min 时,其溶解度最大为 4.28 mg/mL,与未处理相比,提高了 28.14%。通过测定其分子量、热稳定性及光谱变化,研究 CP 处理对 PPI 结构影响。结果表明,CP 处理后,PPI 与菊粉未发生共价结合,可能以非共价键相聚合;PPI 的 β-折叠+无规则卷曲相对百分含量减少,α-螺旋+β-转角相对百分含量增加,PPI 有序性结构增加,结构变紧密。
  • 食品加工
  • 超高压辅助白藜芦醇对 β-乳球蛋白结构及抗原性影响

    何 琳,甄俊杰,程镜蓉,杨怀谷,刘学铭*

    2025,33(4):90-99, DOI:

    摘要
    β-乳球蛋白(β-LG)是牛奶中的一种主要蛋白质,它可能会引起某些过敏体质人群的不适反应。本实验探究了不同压力下结合白藜芦醇(RES)对 β-LG 结构及抗原性变化的影响规律。通过光谱学技术分析其结构变化,ELISA 实验研究其抗原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压力条件下处理的 β-LG 的抗原性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加入 RES 后其抗原性均发生下降。这是由于超高压处理对于 β-LG 的构象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α-螺旋、荧光强度、疏水性的上升,微观结构的破坏,从而暴露出了原本掩藏在内部的抗原表位,导致抗原性上升。而加入 RES 后,RES 会与暴露出的抗原表位结合,使其 α-螺旋、荧光强度下降,表面疏水性增加,破坏和修饰了致敏表位,使其抗原性降低。因此,超高压辅助多酚处理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能够通过改变 β-LG 的分子构象来降低其抗原性,为开发低抗原性牛奶产品提供了参考。
  • 荔浦芋头超微粉对预调理曲奇饼干冷冻面团结构及品质的影响

    王敬涵,吕康宁,郑洛昀,赵 冬,杜密英,戴 瑞*

    2025,33(4):100-108, DOI:

    摘要
    为探究荔浦芋头超微粉的添加量对曲奇饼干冷冻面团结构及其品质的影响,将不同比例的芋头超微粉(0%、5%、10%、15%、20%、25%)混入低筋小麦粉中,测定混粉物理特性、面团特性等关键指标,并制备预调理曲奇饼干冷冻面团。结果显示,芋头超微粉具有良好的抗冻性能,是冷冻食品的理想选择。随着混粉中芋头超微粉含量的提升,混合粉的吸水能力增强,析水率下降;溶解度和膨胀度则有所降低。此外,随着混粉中芋头超微粉添加量增多,糊化温度和衰减值逐渐升高,峰值时间缩短,面团的质构指标均表现出改善趋势。当添加 10%的芋头超微粉时,可对冷冻面团可以起到改善作用。本研究可为开发芋头冷冻面团、新型芋头产品提供一定参考。
  • 品质营养
  • 戊糖片球菌发酵燕麦甜醅过程中菌群演替和营养物质变化规律

    任 菲,陈 舒,刘 明,刘艳香,谭 斌*

    2025,33(4):109-116, DOI:

    摘要
    利用前期分离到的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发酵燕麦制作甜醅样品,通过Illumina 测序分析了发酵过程中不同时间样品菌群演替和营养物质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甜醅样品在细菌门水平上,厚壁菌门 Firmicutes 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从发酵 24 h 的 68.84%,到 48 h 的69.49%,并在发酵 72 h 时达到最高值 94.81%。在属水平上,戊糖片球菌发酵燕麦甜醅样品整个过程中,起始接种的片球菌属(Pediococcus)在发酵过程中一直占据明显优势,并在发酵 72 h 时达到最高值 59.69%。主成分分析 PCA 显示发酵过程中甜醅样品在 24、48 和 72 h 形成各自的聚集群落且表现出了不同的微生物菌落组成和其演替过程。乳酸、黄酮、氨基酸、还原糖含量在 0~72 h 发酵中呈现出一直上升并在 72 h 到达最高值,而淀粉含量却相反。发酵过程中甜醅细菌组成与甜醅性质显著相关,细菌群落 COG 功能主要与 RNA 修饰加工、染色质结构动态、能量产生与转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核苷酸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代谢等相关。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代谢相关功能在 72 h 时丰度最高。该研究将为谷物发酵食品微生物菌剂开发及全谷物发酵食品研发等提供参考依据。
  • 阿胶糕提取物抑制透明质酸酶活性及其对 SZ95 细胞油脂合成的影响

    孟苓凤,李 聪,魏子程,马雪莹,张建岭,袁玉娇,于 群,范柳萍*

    2025,33(4):117-124, DOI:

    摘要
    阿胶糕主要原料包含阿胶、核桃和黑芝麻等,活性成分丰富,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本文采用 4 种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商业化阿胶糕产品中的活性物质,基于活性成分分析、体外透明质酸抑制实验和 SZ95 细胞实验,探究阿胶糕在护肤方面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阿胶糕能显著抑制透明质酸酶活性,其中阿胶糕醇提取物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64.58±1.80)%。通过 CCK-8 法测试阿胶糕提取物对 SZ95 的细胞毒性,发现 25~400 μg/mL 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阿胶糕提取物对 SZ95 细胞油脂合成的抑制效果呈浓度依赖性,400 μg/mL 阿胶糕醇提取物降低 SZ95 细胞油脂含量的效果最强,抑制率达(47.90±4.88)%,该研究为探索阿胶糕的护肤功效提供理论依据。
  • 卤水与枸杞相互作用及其对枸杞槟榔品质影响的研究

    李 浩,马辰玮,黄 群,王孝余,曹建华,孙 敏,冯 涛*

    2025,33(4):125-131, DOI:

    摘要
    本研究针对卤水与枸杞相互作用导致的枸杞槟榔水分迁移和褐变问题,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探究不同储存条件下(4 ℃-RH60%、25 ℃-RH40%、25 ℃-RH50%、25 ℃-RH60%、40 ℃-RH60%)枸杞槟榔的水分状态、微观结构及褐变反应。结果表明,槟榔卤水中的碱性成分破坏枸杞表皮结构,促使结合水向自由水转化,引发反卤现象。高温高湿环境加速了枸杞的褐变程度,而槟榔枸杞的总酚含量变化不显著,可能与卤水引起的褐变效应有关;而 4 ℃-RH60%储存环境可减缓此过程。本研究为枸杞槟榔的合理储存提供科学依据,建议低温储存以保持品质。
  • 质量安全
  • 国内外食品安全抽检数据统计分析概况

    李荷丽,李 立,赵程铭,韩世鹤*

    2025,33(4):132-140, DOI:

    摘要
    为保障食品安全,一些国家或地区常实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计划等。本文围绕国内外食品安全抽检数据统计分析展开研究,介绍了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中国等国家或者地区食品抽检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分管机构及食品安全抽检分析报告的特点,并分析讨论,指出各国或地区在食品安全抽检方面有法律法规完善、注重风险评估等相似之处,也在数据分析、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提出科学分析抽检结果、加强部门间信息交流、增加监管信息透明度等建议,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
  • 摘要
    当前,全社会对食品生产与监管要求不断提高,食源性病毒已成为重要的食品安全风险之一。CRISPR-Cas 是一种由 RNA 指导的 Cas 核酸酶靶向编辑基因技术。综述了 CRISPR-Cas 检测系统在食源性病毒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阐述了 CRISPR-Cas 系统在核酸扩增、信号采集和放大等环节的工作原理,分析其在食品样品中检测食源性病毒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快速响应优势。基于不同CRISPR-Cas 检测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检测效率,为食品企业监控提供技术支持。探讨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技术联合攻关等措施,推动该技术在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中的应用;总结 CRISPR-Cas 检测系统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复杂性、标准化不足等挑战;展望其在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监管效率中的广阔前景,为 CRISPR-Cas 检测系统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参考。
  • 粮食快检仪器适用性验证及评价方法的现状与展望

    师静睿,兰盛斌*,石 恒,董德良,李 炜,张玉荣

    2025,33(4):148-154, DOI:

    摘要
    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领域,随着新技术和快检仪器的迅猛发展,如何确保快检仪器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成为了行业面临的急迫需求。本文在综合分析现有粮食快检仪器适用性验证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多种离群值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粮食快检仪器适用性验证评价,增强了仪器对异常数据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使粮食快检仪器适用性验证及评价科学合理,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还对粮食快检仪器适用性验证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推动快检仪器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 生物工程
  • 摘要
    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但是肠道微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相关机制仍不够清晰。短链脂肪酸是肠道微生物群的衍生产物,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全面分析肠道菌群分泌的短链脂肪酸对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文献,从论文出版趋势、主要国家、机构、研究人员以及领域前沿和热点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近 10 年每年出版的论文数量增幅较大,发文数量居于前三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和日本,中国机构发文数量居于前三,但是论文影响力方面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居首位。在前沿与热点方面,短链脂肪酸与肠道菌群紧密关联,影响炎症、食物过敏、肿瘤发生、调节神经系统与免疫。该研究揭示了短链脂肪酸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单宁吸附-聚乙二醇解吸附法对黄曲霉毒素 B 1 降解酶分离纯化的研究

    彭卫卫,李霁瀛,王佳兴,谢岩黎*,李 晓

    2025,33(4):164-171, DOI:

    摘要
    用本实验室从迷迭香土壤中筛选出的能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 B 1 的土曲霉 A. terreusHNGD-TM15,在最优发酵条件下通过单宁吸附和聚乙二醇 6000(PEG 6000)解吸附,分离纯化土曲霉 A. terreus HNGD-TM15 发酵液中 AFB 1 降解酶。随着单宁浓度从 2 mg/mL 增加到 34 mg/mL,上清液对 AFB 1 降解率从 85.54%下降到 9.13%,表明 AFB 1 降解酶被单宁吸附。为了从单宁-AFB 1 降解酶复合物中解吸附 AFB 1 降解酶,利用 PEG 6000 作为解吸附剂,用最适浓度 12 mg/mL 的 PEG 溶液解吸单宁-AFB 1 降解酶复合物(24 mg/mL),纯化酶溶液对 AFB 1 降解率为 79.91%,单宁吸附和 PEG 6000 解吸附的最佳时间为 60 min。当单宁酸浓度与聚乙二醇浓度的比例为 2 ∶ 1 时,初步纯化的 AFB 1 降解酶溶液表现出最高的降解率。研究表明单宁吸附偶联聚乙二醇解吸附是一种安全高效分离纯化 AFB 1 降解酶的方法,为食品和生物制药领域生物酶分离纯化开拓新途径提供参考。
  • 米糠蛋白肽制备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王 悦,张 筠,姚 晶*

    2025,33(4):172-178, DOI:

    摘要
    米糠蛋白是稻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物,富含清蛋白、球蛋白、醇溶性蛋白和谷蛋白,具有高营养及低致敏的特点。本文就米糠蛋白肽的提取、生物活性及应用进行阐述,经物理法、碱法和酶法提取米糠中的米糠蛋白,通过酶水解或生物发酵、分离纯化后得到一定纯度的米糠蛋白肽。它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抗黑化活性、降血糖活性、抗癌活性等,在作为药物有效成分辅助治疗和预防某种疾病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目前已应用于高血压临床试验、功能性食品开发、婴幼儿配方奶粉等方面。该综述内容为米糠蛋白肽的深加工提供参考。
  • 仓储物流
  • 摘要
    为研发一种利用清洁绿色的地能为粮仓提供低温冷源的粮仓能源桩准低温储粮系统,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粮仓能源桩系统中换热管流速与运行时间对系统换热节能效果的影响,提出优化运行策略以提升该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及节能降碳效果。以郑州市某粮仓为例,在夏季降温工况下进行的分析表明:能源桩系统的流速显著影响桩体换热量及能耗。合理控制运行与间歇时间既能保证节能效果,也能满足粮仓准低温储粮要求。优化后的粮仓能源桩调控方案相比未调控方案,能耗降低了 18.7%,与谷冷机、空调和地源热泵等降温方案相比,能源桩系统的能耗分别降低了 65.6%、45.9%和 25.0%。
  • 不同静摩擦系数下地下浅圆仓中心卸料的动力效应

    金立兵,张京津,王 旭,朱豆豆,刘月芳

    2025,33(4):187-194, DOI:

    摘要
    地下浅圆仓可利用浅层地能实现粮食自然准低温储藏以保证粮食品质,是绿色储粮的适宜仓型。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粮食颗粒间静摩擦系数对地下浅圆仓中心卸料时粮食颗粒与仓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利用离散单元法构建了地下浅圆仓的数学分析模型;通过对比数值分析与理论计算结果,验证了数值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对不同静摩擦系数时仓体与粮食颗粒的动态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了不同静摩擦系数下的仓壁动压力、卸料率、粮食颗粒之间接触应力与速度分布。结果表明:随着静摩擦系数的增加,仓壁侧压力与卸料率逐渐减小;颗粒间横向、竖向接触应力与速度均随着静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地下浅圆仓卸料时的动力性能,并为其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基于 DEM 的立筒仓粮堆埋人事故人体受力数值模拟分析

    何晓伟,崔鹏程,张 涛,陈 鑫*

    2025,33(4):195-202, DOI:

    摘要
    针对立筒仓埋人事故中人体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对事故应急救援及防护装置研发具有意义。基于离散元方法(DEM),采用软件 EDEM 对立筒仓粮堆埋人事故发生过程中人体受力情况进行仿真模拟,根据粮种的颗粒特性、立筒仓粮堆埋人事故特征及粮种颗粒的流动特性,构建模型并设置仿真参数;结合多体动力学软件构建耦合模型,实现立筒仓粮粒运动过程模拟和人体表面受力分析。模拟结果显示,不同高度下落的粮食颗粒,对人体冲击力各有不同,高度越高,冲击力越大;相同高度下落的不同粮食颗粒,对人体冲击力大小为:小麦>玉米>稻谷,这与颗粒密度有关。
  • 产业经济
  • 摘要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分细分行业测算中国食品行业近 5 年主要能源消费种类的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改进 LMDI 分解模型,采取“加法形式”对食品行业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分解研究。构建 Tapio 脱钩指标分析模型,分析中国食品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2022 年期间,我国食品行业碳排放总量保持在 1.25 亿 t 左右,整体波动较小;碳排放强度变化不大,保持在 0.15tCO2/万元左右;整体上能源结构、能源强度是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产业增长、人口因素是碳排放促进因素,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较小;脱钩弹性系数由 5.747 变为–0.338,碳排放脱钩类型由扩张性负脱钩转变为强负脱钩,食品产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碳排放量增加,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向负脱钩方向发展,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弱、绿色转型不够深入等问题,提出要完善中小企业低碳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等政策建议。
  • 摘要
    现代流通体系是国民经济运行发展的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这对于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落实全面节约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粮食流通体系涵盖粮食收购、储备、加工与消费,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流通体系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粮食收购优质化,“优粮优价”特征更加明显、粮食收购主体更加多元、收购方式更加多样;二是粮食储备科学化,粮食储备体系持续健全、粮食储备布局日益优化;三是粮食物流现代化,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仓储物流设施绿色化积极培育;四是粮食产业链高级化,进入从能量提供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结合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新特征和新要求,构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从优化储备布局和结构、加强流通数字技术应用、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积极融入双循环格局四个方面,提出推动我国粮食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摘要
    粮食区域公用品牌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省级粮食区域公用品牌为研究对象,基于市场政府“双轮驱动”理论框架,分析省级粮食区域公用品牌的实践逻辑,总结其发展成效。结果发现:省级粮食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需打通三方面“堵点”——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变现能力有待提升,运营主体适配度低、落地效果有待提升,品牌监管难度偏大,信用保护有待提升。研究系统提出“三维协同”建设路径:以“产地品质可视化”充分衔接市场需求,通过“产业联盟+授权经营”构建新型运营结构,依托数字化平台创新“多元共治”信用维护机制。
  • 摘要
    推动冷链物流产业与预制菜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为评价四川省冷链物流产业与预制菜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及识别两业融合驱动因素,利用 TOPSIS 法和熵值法对距离协同模型进行改进,基于四川省近 6 年相关数据,测度两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并计算耦合协调度。同时,结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两业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近年来四川省冷链物流产业与预制菜产业发展水平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这两大产业各自及融合发展水平均低于相应的协同度,当前四川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处于高度融合状态的初级阶段。冷链物流产业规模和预制菜产业规模分别是制约耦合效应发挥的“胁迫因素”和“约束因素”。因此,为实现四川省冷链物流产业与预制菜产业朝高度融合阶段发展,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