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食品科技

1.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
2. 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5.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6. 科创中国“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入选期刊
7. “中国精品期刊展”入选期刊
8. 荷兰Elsevier-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9. 瑞典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收录期刊
10. 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收录期刊
11.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12. 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收录期刊
13. 英国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数据库收录期刊
14.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收录期刊
15.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16. OA开放获取典范期刊

2025年第33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物资储备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向
    赵子明,王 瑾,周园园,王昕灵,赖伟玲
    2025, 33(2):1-5.
    [摘要](5) [HTML](0) [PDF 363.19 K](6)
    摘要:
    物资储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力量。本文在综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物资储备发展历程及在储备体系、管理机制、品种规模结构布局、仓储设施建设及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方面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分析物资储备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立足科技创新,从物资储备基础理论、关键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应用、前沿技术应用及智慧储备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的建议,为国家实施科技兴储战略,推动完善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大国储备提供参考。
    2  物资储备参与市场调节机制探析
    王昕灵,徐高鹏,赵子明,张 涛,赖伟玲,王 瑾,周园园
    2025, 33(2):6-13.
    [摘要](1) [HTML](0) [PDF 551.12 K](2)
    摘要:
    “调节储备”是国家储备“吞吐调节”保证供应、稳定价格的灵活库存,也是创新国家储备运行机制的系统性制度安排,既包括实体的储备物资,也涵盖抽象的运行机制。本文结合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立足历史数据变化、现实案例成效、调节储备实践等,初步厘清粮食、能源、矿产品原材料等重要初级产品在稳定宏观经济、应对外部冲击发挥的关键作用,并根据国家储备的综合储备实力、储备管理体系和市场调节先例,论证了现阶段建立调节储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设定合理预期的调节目标、明确调节储备的责任主体、分类施策的调节行为等三个层面,提出国家储备参与市场调节的总体考虑。从解决调节储备品种选择、调节时间窗口确定、建立健全运行制度、探索建立运行平台等核心问题着手,对建设调节储备的关键环节提出具体建议。通过“一储两态,动静结合”的机制构建,确保国家安全必须的静态常规储备需要,合理释放动态调节储备参与宏观调控的内在潜力。
    3  中国稀土形势分析及储备建议
    周园园,王 瑾,杨国蕾,赖伟玲,张依诺,王昕灵,赵子明
    2025, 33(2):14-20.
    [摘要](0) [HTML](0) [PDF 1.69 M](1)
    摘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和生产国,以38%的稀土资源占比承担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供应,稀土资源被过度消耗,现阶段中重稀土资源进口高度依赖缅甸,资源供应存在风险。本文通过跟踪收集全球及中国稀土资源储量、矿产品生产、冶炼分离产品生产、消费结构和消费量等基础数据,分析稀土资源供应和消费趋势,尤其是稀土应用领域和产业变化情况,研判我国稀土资源产业链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建议从拓展稀土资源基地、开展风险排查、择机减少部分已被替代的轻稀土产品库存、提高回收利用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强我国稀土资源的长远规划。
    4  物资储备仓库储存能力提升研究
    王 瑾,周园园,王昕灵,赖伟玲
    2025, 33(2):21-27.
    [摘要](0) [HTML](0) [PDF 680.77 K](1)
    摘要:
    随着国家物资储备体系的变革与持续完善,储备仓库作为保管国家战略物资和应急物资的重要载体,其储存能力的提升在新时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储备仓库的储存现状和仓库土地利用率低、库房仓容利用受限、库存物资占用率高、在库物资需求多样以及信息化程度不均衡等问题,以提升储备仓库储存能力为目标,提出扩充物资储备仓储仓容、提高储备仓库仓容利用率以及引进先进仓储管理技术三个方向途径。其中,创新提出了储备物资仓容测算和库区分区管理理念,为储备仓库的储存能力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下一步加强储备仓储能力研究可在建立储备仓储物流网络、建设专业储备基地等方向发力。
    5  综合物资储备主数据构成与应用研究
    赖伟玲,赵子明,周园园,王昕灵,王 瑾
    2025, 33(2):28-33.
    [摘要](0) [HTML](0) [PDF 518.00 K](1)
    摘要:
    收储是储备的核心业务之一,物资入库环节产生或使用大量的数据,是储备数据资产的重要来源,也是被其他业务频繁使用的对象。为补充完善物资储备数据领域中主数据相关研究,假设综合物资入库时产生或使用的数据约等于综合物资储备主数据,从业务品种对象、参与机构等多个角度综合考量,发现上海期货交易所交割物资仓单形成与综合物资入库具有相似性,且其标准仓单系统经过与市场多年“磨合”已经非常成熟,可为综合物资储备主数据构成提供较好的借鉴价值。通过对上海期货交易所标准仓单系统运营数据的梳理和分析,得出物资、位置、人员、供货方、物流等多类信息数据必要性,提出综合物资储备主数据构思与数据未来应用展望。
    6  物资储备管理技术研究特约专栏介绍
    赵子明,周园园
    2025, 33(2):C14-C16.
    [摘要](0) [HTML](0) [PDF 1.31 M](0)
    摘要:
    7  超微粉碎对杂粮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应用研究进展
    王 凯,刘 晶,刘敬科,张佳丽,生庆海
    2025, 33(2):34-42.
    [摘要](2) [HTML](0) [PDF 754.90 K](1)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杂粮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深受人们喜爱,并对预防各类癌症、肿瘤、慢性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杂粮加工特性差等问题制约了杂粮产业的发展。超微粉碎作为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之一,可有效降低杂粮粉体粒径、提升加工适应性、改善加工制品口感。本文阐述了超微粉碎对杂粮淀粉、蛋白质及膳食纤维的影响,超微粉碎对杂粮结晶特性、水合特性、糊化特性、流动性等理化性质的调控机制;总结了杂粮超微粉在食品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与杂粮加工提供参考。
    8  基于γ-氨基丁酸富化需求的稻谷品种筛选
    吴其飞,张子阳,米行琼,刘淑一,徐 斌
    2025, 33(2):43-52.
    [摘要](1) [HTML](0) [PDF 1.27 M](2)
    摘要:
    为筛选高γ-氨基丁酸(GABA)稻谷品种,对产自我国的16个稻谷品种进行加温加湿处理,以富化稻谷的GABA含量。通过测定谷氨酸(Glu)含量、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发芽率、吸水速率等参数,筛选出适宜GABA富化的稻谷品种。结果表明,加温加湿法对稻谷GABA富化效果有明显的地域品种差异,多数粳稻的GABA含量在富化后高于籼稻,其中江苏粳稻GABA增量最高;南粳3908与南粳46富化后的GABA含量及增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富化后GAD活性可作为筛选高GABA含量稻谷品种的指标;发芽率和吸水速率(<8 h)可用于辅助预测稻谷GABA的富化效果。综上,将GAD活性作为参考指标,结合稻谷浸泡发芽的发芽率和吸水速率等参数能够较好地筛选出适宜GABA富化的稻谷品种。
    9  麸皮粉对面包品质和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魏益民
    2025, 33(2):53-58.
    [摘要](0) [HTML](0) [PDF 474.08 K](1)
    摘要:
    麸皮是人类重要的膳食纤维素来源。和普通面包相比,全麦面包存在形状、质构,以及口感上的差异,影响消费感受。改善全麦粉面包的口感是提高全麦粉产品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国产强筋小麦品种生产的面包粉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麸皮粉,借助C-Cell图像分析仪,分析麸皮纤维对面包微结构的影响程度;研究面包形状、内部结构等微结构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麸皮纤维主要通过降低面包气室厚度、气孔直径、气孔的数量或面积使面包体积缩小、亮度降低,影响面包的感官特性。改善结构和口感是提高全麦面包消费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10  酶解改性辛烯基琥珀酸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胡中山,周进杰,陈 磊,黄 伟,冯 涛
    2025, 33(2):59-66.
    [摘要](0) [HTML](0) [PDF 2.34 M](1)
    摘要: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OSAS)在水中具有高粘度和低溶解度,常导致淀粉与辛烯基琥珀酸酐在碱性条件下的酯化反应效率低和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基团分布不均匀,而酶解OSAS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用蜡质玉米淀粉制备OSAS,用普鲁兰酶酶解改性辛烯基琥珀酸淀粉(E-OSAS),分子量随着酶的加入而降低,E-OSAS的取代度大于OSAS,随着普鲁兰酶添加量的增加,E-OSAS的取代度呈上升趋势,表观粘度显著下降。其粒径和多分散指数越小,zeta电位的绝对值越大。E40-OSAS的粒径最小、均匀性和稳定性最好,其重均分子量(1.38×106 g/mol)最小、数均分子量(1.37×105 g/mol)最小、取代度最大(0.019)。实验结果可为新型微胶囊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1  水牛乳搅打稀奶油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王沿皓,李春梅,付红岩,陈 洁,李 春
    2025, 33(2):67-74.
    [摘要](0) [HTML](0) [PDF 3.48 M](1)
    摘要:
    水牛乳脂肪含量高,丁酸比例大,乳化能力强,适合用于稀奶油分离和奶油搅拌。搅打稀奶油作为现代食品行业的新兴乳制品,其发展前景广阔。如何提高搅打稀奶油品质,是乳品行业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主要对搅打稀奶油乳液体系的失稳作用、搅打特性和影响水牛乳搅打稀奶油品质的因素(主要成分、其他成分、工艺条件)进行综述,以期对国内水牛乳行业发展及研发高品质稀奶油产品提供参考。
    12  β-环糊精与柠檬精油、月桂精油包合物的表征、热稳定性和抑菌性能评价
    曹 川,解 鹏
    2025, 33(2):75-82.
    [摘要](0) [HTML](0) [PDF 1.56 M](1)
    摘要: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柠檬精油(LEEO)和月桂精油(LAEO)与β-环糊精(β-CD)的包合物,旨在提高植物精油的稳定性并实现其控制释放。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以及热重-差示热量扫描联用仪(TGA-DSC)对所制备的包合物进行了全面表征。SEM图像显示精油分子被有效地嵌入β-CD分子的内腔中,这一结构有助于精油分子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其稳定性。FTIR和XRD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包合物的形成,TGA-DSC分析表明,与未包合的精油相比,包合物展现出了更佳的热稳定性,这对于需要热处理的应用场景,如食品加工或制药行业,具有重要意义。抗菌性能测试显示,LEEO和LAEO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β-CD的包合作用不仅提高了精油的稳定性,还显著延长了其抗菌活性,它作为一种高效的壁材,其微胶囊化技术在食品包装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
    13  植物蛋白的改性加工及热点应用领域研究进展
    陈金换,安红周,孙嘉瑜,张皓冰,黄泽华
    2025, 33(2):83-89.
    [摘要](0) [HTML](0) [PDF 1.12 M](1)
    摘要:
    与动物蛋白相比,植物蛋白的生产低碳环保、资源丰富且营养价值高,但其低溶解性、乳化性和成膜性等特点限制了它们在食品中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蛋白的改性方法,综述了改性对传统的大豆蛋白、小麦蛋白、微藻蛋白等蛋白质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和植物肉、植物奶、植物蛋等新兴植物蛋白的开发应用现状。当前的研究除集中在改善蛋白质的功能性、营养性、风味等品质外,更注重提高生物利用度、可持续发展以及开发新型食品或食品添加剂等热点方向。这些研究进展为植物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环保和多样化食品的需求开辟了新途径。
    14  基于改进MobileNetV3-Large食物图像分类算法研究
    何伟婵,杨志景,秦景辉
    2025, 33(2):90-96.
    [摘要](0) [HTML](0) [PDF 4.12 M](1)
    摘要:
    食物图像识别在食物安全监控、营养分析以及饮食推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食物图像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光照等外部因素给识别任务带来了诸多难度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MobileNetV3-Large食物图像分类算法。在MobileNetV3-Large预训练模型基础上,引入PReLu激活函数和NAM注意力机制,通过捕捉图像中的非局部依赖关系来增强模型对关键特征的关注度;引入了多任务损失函数,通过同时优化多个相关任务来进一步提升分类性能;采用了TrivialAugment数据增强技术,通过扩展训练数据集的规模和多样性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这些改进,模型在Food-101数据集上的准确率从66.9%提升至84.2%,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15  基于低场核磁和扫描电镜分析槟榔卤水的水分迁移规律及微观结构
    李 浩,杨雪莹,黄 群,王孝余,曹建华,岳 恒,姚凌云,冯 涛
    2025, 33(2):97-104.
    [摘要](0) [HTML](0) [PDF 4.52 M](1)
    摘要:
    为了解决槟榔卤水在货架期(60 d)内出现返卤、返白等问题,用低场核磁共振研究两种槟榔卤水(LS1和LS2)水分分布与迁移规律,用扫描电镜分析其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原卤中饴糖占比的增加,水分逐渐向更紧密的结合水方向迁移。在不同生产阶段,不同水、饴糖、氢氧化钙配比的槟榔卤水水分迁移规律基本一致:原卤阶段,水分以弱结合水形式存在;成卤阶段,水分主要以弱结合水形式存在(LS1,83.12%;LS2,90.53%);成品芯内卤水,LS1主要以强结合水(50.88%)和不易流动水(38.67%)形式存在,LS2主要以强结合水(82.43%)形式存在。LS1自由水含量在成卤和成品芯内卤水阶段高于LS2 3倍。此外,卤水水分状态与卤水结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结合水占比越高,卤水结构越稳定。另一方面,LS1芯内卤水从正常到返卤,再到返卤返白的过程中,水分状态由不易流动水向结合水方向迁移,同时少部分向自由水方向迁移;而LS2芯内卤水从正常到返白的过程中,水分则主要由结合水向自由水方向迁移。揭示了不同槟榔卤水的水分迁移变化规律及其与卤水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改善槟榔卤水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提供了理论参考。
    16  我国主要种植高粱品种蜀黍氰苷含量比较分析
    魏 铭,何宏魁,李 玥,刘 卓,汪啸天,常晓娇,王耀鹏
    2025, 33(2):105-110.
    [摘要](0) [HTML](0) [PDF 885.67 K](1)
    摘要:
    酿酒用的粮食品质是白酒风味和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高粱籽粒中的蜀黍氰苷在发酵过程中分解产生氰化物,氰化物进一步反应产生致癌物质氨基甲酸乙酯,直接影响酿造白酒的安全性。从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四川、贵州、陕西等9个高粱主产省份广泛采集173份样品(129个品种),比较了不同品种高粱中蜀黍氰苷的含量。结果表明,蜀黍氰苷普遍存在于酿酒高粱中,且含量差异较大,敖杂、禾杂158、晋杂5号等品种蜀黍氰苷含量较高,为30.26~136.7 mg/kg;红缨子(贵州绥阳种植)、小白粮、吉品12号、郎糯红19号和新仓8号等品种蜀黍氰苷含量较低,均小于1 mg/kg,更适宜作为酿酒高粱原料。非糯高粱中蜀黍氰苷平均含量普遍高于糯高粱,东北产区和华中产区高粱中蜀黍氰苷平均含量显著高于西南产区。通过对我国主要种植高粱品种的蜀黍氰苷含量的分析比较,以期从原料控制角度为白酒生产筛选优质原料,为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17  石家庄地区10个小麦品种理化特性及其面条品质研究
    吕 锐,张 依,张晓頔,刘敬科,生庆海
    2025, 33(2):111-119.
    [摘要](0) [HTML](0) [PDF 1.91 M](1)
    摘要:
    以石家庄地区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小麦粉物化指标和面条品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其物化品质及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冀麦U80、藁优2018、冀麦765及中麦886四种小麦粉品质较好,其制作的面条具有较好的质地和口感。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小麦粉持水力、吸水率与面条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与面条质构指标及感官评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弱化度与面条品质呈显著负相关(P>0.05),面条感官评价与峰值粘度、衰减值,面条硬度、内聚性、咀嚼性,L*值、a*值、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该研究可为石家庄地区小麦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8  热烫处理对全麦生鲜面品质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王金鹏,路琪帅,李宏雁,孙纯锐,侯汉学,李 曼,马 萌,孙庆杰
    2025, 33(2):120-128.
    [摘要](0) [HTML](0) [PDF 1.61 M](1)
    摘要:
    为改善全麦制品的品质和贮藏稳定性,探究了不同温度瞬时热烫和面处理(60~90 ℃)对全麦生鲜面品质、微观特征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与空白(25 ℃)相比,经过热烫处理的全麦生鲜面蒸煮损失和吸水率显著降低,面片纵向拉伸强度提高;90 ℃处理组的煮后硬度和咀嚼性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热烫处理所制备的全麦生鲜面表面更加致密,随温度的升高面筋网络团聚现象更明显,与淀粉颗粒结合更加紧密;淀粉颗粒形态完整,未发生明显溶胀。热烫处理使全麦生鲜面中面筋蛋白聚合程度增加,谷蛋白-醇溶蛋白聚集体生成量随处理温度的上升显著提高;α-螺旋和无规则卷含量增加,β-转角的含量减少。此外,80 ℃以上热烫处理后全麦生鲜面初始菌落总数显著降低,货架期延长2倍以上,并一定程度上抑制生鲜面褐变。
    19  UV-LED和冷等离子体对染菌玉米及其附着黄曲霉的影响
    李金东,张忠杰,胡 科,张贵州,尹 君
    2025, 33(2):129-137.
    [摘要](0) [HTML](0) [PDF 5.77 M](1)
    摘要:
    探讨265 nm-LED和高压脉冲冷等离子体处理对含水量为14%的染菌玉米的脂肪酸值以及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孢子灭活效率的影响,前者结果显示:265 nm-LED和高压脉冲冷等离子体均能有效灭活玉米上接种的黄曲霉孢子。经过处理10 min后,真菌灭活率可达46%,而后者仅在20%以下。对脂肪酸值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两种处理方式均对玉米籽粒表面以及淀粉颗粒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对于黄曲霉孢子来说,这两种处理方式都会导致细胞外壁破损,使得其内部物质流出,导致孢子失活。
    20  酿酒原料入库质量在线检测系统研发
    彭海文,武 勇,陈伦旺,赵 进,张 崴,丁益文,陈定崑
    2025, 33(2):138-146.
    [摘要](0) [HTML](0) [PDF 7.03 M](1)
    摘要:
    为实现酿酒原料质量在入库过程中的自动化检测,提高收储效率以及客观公正性,研究开发了一套自动化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自动取样装置、自动送料及分料系统、机器视觉检测和近红外检测等模块组成,实现了取样、检测、回料、检测信息传输等过程的自动化,完成高粱、小麦入库验收环节的不完善粒、水分、淀粉等指标的自动检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对高粱、小麦的不完善粒检测平均漏检率分别为0.34%和0.12%,平均误检率分别为0.37% 和0.16%;水分及淀粉指标的验证校准标准差(SEP)最大为0.96%,绝对偏差(Sr)最大为1.73%,检测指标的准确性及稳定性可满足实际需求。
    21  电烘干标准体系研究与设计
    卢浩鹏,成 岭,卜凡鹏
    2025, 33(2):147-154.
    [摘要](0) [HTML](0) [PDF 663.08 K](1)
    摘要: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新目标,提高能源消费电气化水平,对于抓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和节能减排意义重大。烘干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电烘干能够更好地提升产业能效和保障粮食安全。因此,为规范电烘干技术标准化工作,需开展其标准体系研究。在广泛搜集并深入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分别从基本标准与专用标准两个标准子域,对电烘干技术的标准体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归纳与研究。结合电能替代技术的标准构建原则,深入剖析了电烘干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标准需求,构建了一个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的电烘干标准体系概念模型。依托概念模型,提炼出电烘干标准体系的整体架构,为电烘干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以前瞻性的视角,对电烘干标准体系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规划建议。
    22  我国大豆供给安全风险评价与防范对策研究
    樊 琦,于 水
    2025, 33(2):155-162.
    [摘要](0) [HTML](0) [PDF 628.41 K](2)
    摘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大豆生产难以满足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大豆进口持续快速增加,国内大豆供给高度依赖国外市场进口,且面临着较大的进口价格波动,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多重风险。本研究主要从国内供需、市场价格、国际贸易、地缘政治风险等多维度通过探索构建国内大豆供给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估我国大豆供给安全风险及变化趋势特征。研究发现,2005—2023年我国大豆供给安全风险指数在2007年达到最高值,指数呈现先升后降,总体趋势趋于改善,但风险指数呈现“W”型双向反弹波动特征,研究还发现市场价格、地缘政治风险、进口来源集中度指标对我国供给安全风险影响较大,需要高度重视。在此研究结论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快发展国内农产品期货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争取大豆定价权;加强国际生产布局,拓展进口来源渠道;积极实施大豆减量替代,降低国内市场需求压力等风险防范对策。
    23  人工合成带电短肽T1+、T2–对α-淀粉酶调控机制初探
    杨 琪,纪佳仪,蒋昕悦,陈书书,杨晓钰,刘春莹,窦少华
    2025, 33(2):163-170.
    [摘要](0) [HTML](0) [PDF 1.91 M](1)
    摘要:
    为探究酶与底物作用体系中带电短肽是否对酶活性及其结构产生影响,探讨人工合成带电短肽对α-淀粉酶的调控机制,添加人工合成带电短肽T1+和T2–到α-淀粉酶催化体系中,并测定酶活性、Zeta电位等指标。结果表明,短肽T1+的加入使α-淀粉酶活性降低1.29%,短肽T2–的加入使α-淀粉酶活性升高0.4%,同时,二者使酶结构发生了不同改变,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带电短肽使α-淀粉酶与底物相互作用的构象发生了变化。推测人工带电短肽对酶的调控机制是通过改变酶表面及活性中心的结构,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
    24  双层浅圆仓偏心卸料动压力分析
    金立兵,王 旭,朱豆豆,张京津,吴 强,王振清
    2025, 33(2):171-181.
    [摘要](0) [HTML](0) [PDF 9.80 M](1)
    摘要:
    采用离散单元法,构建了双层浅圆仓偏心卸料的动压力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双层浅圆仓偏心卸料时仓体与颗粒之间的动态响应,分析了不同方向上的仓壁动压力、仓壁应力、仓壁位移、粮食颗粒的接触应力和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偏心卸料时距离卸料口较远处的仓壁侧压力较小;上层仓壁应力最大处出现在0.35 m高度处,随着卸料时间的增加,仓壁最大应力和位移逐渐减小;随着卸料孔数量的增加,颗粒的接触应力逐渐减小;颗粒速度随着卸料时间的增大而逐渐增大,距离卸料口越近的颗粒,其速度变化越快。可为双层浅圆仓的结构分析与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25  粮仓仓内图像分类检测的ConvNeXt-L-CA方法研究
    陈荣喆,许德刚,张 蕙,任飞燕,李 智
    2025, 33(2):182-189.
    [摘要](0) [HTML](0) [PDF 5.65 M](1)
    摘要:
    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关于创新粮食监管手段、实现“穿透式”监管的要求,基于粮仓仓内视频监控系统和计算机视觉的粮食储存数量动态监测技术在粮食行业逐步得到了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集到的仓内图像存在较多异常情况,亟需对其进行智能分类并对视频监控系统进行维护,以提高仓内粮食数量监测的准确性。对此,以ConvNeXt模型为主干网络,引入CA注意力机制及Lion优化器,提出一种ConvNeXt-L-CA的粮仓仓内图像分类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onvNeXt-L-CA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指数分别达到了98.24%、98.00%、98.04%、98.00%,较原模型的准确率提高了0.53%,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提升粮食信息化监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26  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
    王耀东,徐素波,孙唯一
    2025, 33(2):190-197.
    [摘要](0) [HTML](0) [PDF 534.34 K](2)
    摘要:
    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农业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是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体现。但是,我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过程中,仍面临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耕地面积缩减严重、农业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等诸多现实制约。因此,亟需从“外部突破”与“内部发力”两个维度探索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推进路径,以期能够使我国在农业领域实现从“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阶段性跨越,从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27  复杂网络视角下世界粮食贸易网络脆弱性研究
    韩建军,崔欣苗,侯婧祎,程 玉,张佳豪
    2025, 33(2):198-205.
    [摘要](0) [HTML](0) [PDF 1.06 M](2)
    摘要:
    为探究世界粮食贸易网络的脆弱性,为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做出合理预判提供参考,基于1990—2020年的世界粮食贸易数据,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与脆弱性理论,从模体的角度探究世界粮食贸易网络局部结构脆弱性变化情况,并模拟世界粮食贸易网络在随机攻击和蓄意攻击模式下的失效过程,将网络中的节点分级。结果表明:世界粮食贸易网络的局部结构中,V型结构占比较高,网络的稳定性较弱,但这种现象有减缓趋势;对比真实网络与随机网络,真实网络的结构更加稳定且贸易关系更复杂;世界粮食贸易网络在面对随机攻击时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面对蓄意攻击时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蓄意攻击对网络的破坏力远大于随机攻击;在蓄意攻击模式下,世界粮食贸易网络的节点根据失效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其中第一层级节点对网络稳定性影响最大。
    28  哈萨克斯坦小麦生产与国际贸易
    魏燕超,王旭琳,吴桂玲,刘 锐
    2025, 33(2):206-213.
    [摘要](0) [HTML](0) [PDF 614.42 K](1)
    摘要: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是中国向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一站,与其开展粮食贸易与农业国际合作,将有助于中国实现小麦进口来源多元化。简要概述了哈萨克斯坦的小麦生产布局、小麦等级及质量和中哈小麦贸易限制因素。哈萨克斯坦小麦主要以种植在科斯塔那州、阿克莫拉州和北哈萨克斯坦州三州的春小麦为主,一直处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和靠天吃饭的状态,播种面积大,但单产水平较低。哈萨科斯坦小麦面筋指数高、最大拉伸阻力大,适度进口可以改善我国强筋小麦供应不足的问题。不完善的品质等级标准、落后的仓储运输条件以及较高的贸易成本是限制两国小麦贸易的主要因素,针对性提出开展哈萨克斯坦小麦品种品质与应用性评价、推动两国标准互认、加强中哈合作物流链建设、大力发展口岸自贸区粮食加工产业等对策建议。
    29  我国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分析
    王笑丛,刘成龙,张健勋
    2025, 33(2):214-219.
    [摘要](1) [HTML](0) [PDF 505.00 K](2)
    摘要:
    作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绿色储粮技术正在被大力推广,评估我国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供给与需求是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重心坐标法、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份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水平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主产区应用水平最高,主销区应用水平增长最快,产销平衡区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水平较为薄弱。东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应用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供需耦合协调水平变化呈优化趋势,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耦合协调度重心向东偏南方向迁移,与之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科技支撑和粮食企业平均利润。
    30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
    刘 辉,杨 玲
    2025, 33(2):220-228.
    [摘要](0) [HTML](0) [PDF 579.81 K](1)
    摘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聚焦于2005—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依托准自然实验的逻辑框架,采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和两阶段估计方法,深入剖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因果效应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具有显著的农民增收效应,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2)东、中、西、东北部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正向促进农民增收,而水田和牧区的并不具有农民增收效应;(3)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主要以带动粮食增产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综上,建议制定区域非均衡性政策,完善种粮补贴政策和重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农民增收效应。
    31  现代生产要素对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研究
    冷志杰,张馨月
    2025, 33(2):229-236.
    [摘要](0) [HTML](0) [PDF 492.77 K](1)
    摘要:
    针对原粮产业链上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难的问题,结合东北三省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企业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得出了现代生产要素使用水平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达成难易度的影响,主要包括:现代生产要素使用水平每增加一单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难度增加一个等级的相对概率至少提高140%,其中,先进设施设备使用水平的正向促进作用最显著。经营者年龄和耕地受灾情况具有负向作用,而经营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现代生产要素使用水平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达成难易度存在省域间的异质性。综上,一要鼓励主销区针对主产区制定现代生产要素支持和保障补贴政策;二要优化农业融资信贷政策,降低企业偿还压力;三要精准省域政策。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