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食品科技

1.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
2. 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5. 科创中国“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入选期刊
6. “中国精品期刊展”入选期刊
7. 荷兰Elsevier-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8. 瑞典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收录期刊
9. 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收录期刊
10.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11. 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收录期刊
12. 英国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数据库收录期刊
13.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收录期刊
14.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15. OA开放获取典范期刊

2025年第33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澳大利亚农业2022—2024年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谭洪卓,任永林,方忠祥,易翠平
    2025, 33(1):1-13.
    [摘要](21) [HTML](0) [PDF 10.35 M](8)
    摘要: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之一,但其多年来生产出了比其人口需求多得多的食物,农业及农产品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综述了澳大利亚2022—2024 年农业发展的最新现状,包括澳大利亚农业所需资源、农业产值持续增长、谷物生产、生物安全体系、气候影响、农业研发投入、农业科技、农民与就业等;举例介绍了澳大利亚与中国、太平洋岛国、拉丁美洲、东盟等主要国家及经济体的贸易新进展;展望了澳大利亚在农业产值、粮食需求和水产养殖产业的增长、正在变化的全球发展视野、对土壤的重视与保护、减排方面的积极作为、重塑食物系统、支持细胞农业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案、国家农业创新优先事项等多方面的农业发展未来趋势,为我国农业政策制定、科技研究、贸易经济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撑。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澳大利亚食品产业现状与未来趋势
    谭洪卓,方忠祥,易翠平
    2025, 33(1):14-24.
    [摘要](4) [HTML](0) [PDF 754.58 K](7)
    摘要:
    为了解澳大利亚食品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最新现状与未来趋势,综述了澳大利亚食物安全和食物浪费情况,以及食品产业对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的影响,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其战略途径主要是从农场到餐桌整个供应链上采取综合措施,譬如开发替代蛋白食品来源、学习土著人的适应能力、发展更公平且可持续的价值链、从线性食物链转变为食物网、升级食物废弃物利用等。发挥食品加工在改善食物安全和可持续性方面的作用,引入数字转型技术、5G技术、人工智能、替代蛋白质和食品安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植物基食品、太空食品和海洋食品等。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澳大利亚政府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放在重要位置;食品行业相关协会和研究机构对研究的投入和反食物浪费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食品企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思维定式和经营方式,把地球作为关键利益方来考虑,体现了社会责任;人们关注食物生产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使得植物性素食方式在澳大利亚很受欢迎。通过各利益相关方共同行动形成合力,澳大利亚食品产业期待在可持续性发展上有更好的未来,这为我国食品行业同仁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参考。
    3  澳大利亚细胞农业2023—2024年发展态势
    谭洪卓,方忠祥,易翠平
    2025, 33(1):25-31.
    [摘要](3) [HTML](0) [PDF 670.76 K](4)
    摘要:
    人类消费不可持续产品已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细胞农业将可能成为人类食物系统多样化的一个契机,有望提高食物供应的可持续性,并减少消费过多动物食品的伦理道德问题。细胞农业在澳大利亚虽处于萌芽阶段,但具有巨大潜力。本文从食物安全、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公共健康、动物福利6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要发展细胞农业,介绍了当前澳大利亚细胞农业面临的培养基细胞、味道和质地、基础设施可及性三大技术挑战,综述了2023—2024年澳大利亚细胞农业在技术、管理、行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最新进展,强调要从合作、政府、投资、规模和消费者五个层面来发展。细胞农业的未来以培养相应的从业人才、深化跨学科和开放获取的研究、建设大规模制造能力、友好的政策环境、公开的监管框架和扩大社会接受度为主。2024年,将重点发展细胞农业的价值链生态系统以及提高澳大利亚在该领域投资和建设的吸引力。
    4  澳大利亚高校科教融合的科研体系与食品研究生培养——以墨尔本大学为例
    易翠平,谭洪卓,方忠祥
    2025, 33(1):32-38.
    [摘要](2) [HTML](0) [PDF 665.73 K](3)
    摘要:
    澳大利亚的科研和教育体系相对完备,对于我国开展有组织科研、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具有参考作用。本文以墨尔本大学为例,系统阐述其科研体系中的科研管理、资源配置和科研拨款,以及人力资源和科研数据的共享和利用、科研评估等基本情况。介绍支撑高水平科研的生力军——食品科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分类及课程设置现状与相应的导师队伍,分析其“通才化”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为我国高校和相关机构在科研体系和人才培养等两个层面的创新与融合提供参考。
    5  贮藏和加工方法对可食用花卉香气影响的研究进展(中英文)
    梁子健,杨婧雯,方忠祥
    2025, 33(1):39-70.
    [摘要](2) [HTML](0) [PDF 10.35 M](3)
    摘要:
    可食用花卉是植物的花朵部分,可食用但储藏寿命较短;由于其种间相似性,香气特性在商业品种中起着重要的质量指标作用。具有特征性香气的可食用花卉的不同部分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如新鲜的玫瑰花瓣、芙蓉花萼、藏红花的干雌蕊、接骨木花糖浆和薰衣草精油。萜烯、萜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是常见的挥发性化合物,它们的功能性基团是香气特性的主要原因,包括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在新鲜的可食用花卉中,大多数醇类和酯类赋予花香和甜香,大多数烯烃具有木质香气特点,而大多数醛类代表着绿色和柑橘香味。冷藏(0~4 ℃)和气调包装都可以保留可食用花卉中的大多数挥发性化合物,而总挥发性成分可以通过各种干燥技术来增强。与冷冻干燥相比,热风干燥技术可以生成更多的挥发性化合物比如醛类。萃取是一种多功能性的技术,可从可食用花卉中分离出最多的挥发性化合物。热水冲泡和水-蒸气蒸馏可以生成更多的醇类、醛类和酮类。为了保持可食用花卉中原有的挥发性成分,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发出新的萃取技术,如顶空收集和冷凝处理,并在食品加工中应用。本综述为食品工业中如何在保持香气特性的条件下应用可食用花卉提供了参考。
    6  "澳大利亚农业、食品及其科教发展"特约专栏介绍
    方忠祥,谭洪卓
    2025, 33(1):C18-C21.
    [摘要](1) [HTML](0) [PDF 3.79 M](2)
    摘要:
    7  中华面制品分类探讨
    魏益民
    2025, 33(1):71-79.
    [摘要](2) [HTML](0) [PDF 640.14 K](3)
    摘要:
    分类学在于阐明物种(物品)之间的历史渊源或相互关系,使建立的分类系统反映物种(物品)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食品分类学的意义在于揭示食品的起源、演化,以及食品多样性与饮食文化的关系,涉及食品仓储与物流、贸易与消费等管理问题。本文借鉴植物分类学和化学分类学概念、原则和方法,在对文献史料、起源进化、内在联系、管理需求等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面制品制作原料、制作原理或工艺、产品形态或特点、食用方法与习惯4大原则,厘清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将面制品分为饼子类、面条类、馒头类、粉类产品类、油炸面制品类等;明确了面制品的通用名称,初步建立了面制品分类树,讨论了面制品分类过程遇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面制品分类是对食品之间相互关系、饮食演变过程,以及食物供给与人类进化的初步探索或归纳,可为食品产业和食品市场管理提供依据或借鉴。
    8  全谷物糙米的消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王 丹,翟小童,张 娜,吴娜娜,谭 斌
    2025, 33(1):80-86.
    [摘要](1) [HTML](0) [PDF 691.63 K](2)
    摘要:
    大力发展全谷物产业是我国贯彻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法》与“健康中国”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稻米是我国居民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日常膳食中,用部分糙米替代精白米食用是摄入全谷物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全谷物糙米具有血糖血脂调节、体重控制等营养健康作用,一方面得益于糙米中富含的膳食纤维、多种微量营养素及生物活性物质,另一方面是通过上述营养活性物质改变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相关膳食营养素的消化与吸收效率实现的。食物消化过程是关联上述影响的关键环节,当前表征糙米消化过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静态模拟、体外动态模拟及体内消化等。本文系统综述了稻米宏量及微量营养组分、生物活性物质,不同加工精度及糙米加工技术对稻米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以期为全谷物糙米的研发与加工技术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9  大豆蛋白改性技术及其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任昊天,王墨阳,黄艳玲,杨文敏
    2025, 33(1):87-94.
    [摘要](2) [HTML](0) [PDF 1.41 M](2)
    摘要:
    大豆蛋白(SPs)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复杂的结构导致其功能特性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种蛋白质改性技术被广泛研究。本文详细阐述了物理、化学、生物三类改性技术对SPs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及蛋白质“结构修饰-功能改善”的机制,总结了多技术联合应用改善SPs结构和功能特性的研究现状。基于现有成果,展望未来提出应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期扩大SPs的应用市场,进一步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
    10  种植地对稻谷代谢组化合物的影响研究
    刘付英,陈雪峰,王 忻,陈国艳,郭 颖,孙婧涵,杨水艳,聂绪恒
    2025, 33(1):95-104.
    [摘要](1) [HTML](0) [PDF 2.46 M](2)
    摘要:
    云恢290是云南高原特色籼型稻谷品种之一,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广受消费者喜爱。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3个不同产地的云恢290稻谷进行代谢组测定,共鉴定出1 003种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在不同比较组间(GJYH290 vs MLYH290, MZYH290 vs GJYH290, MZYH290 vs MLYH290)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130、181、192种,其中只有6种差异代谢物均存在于3个不同比较组中,主要的代谢通路是氨基酸代谢和黄酮类物质代谢。3个不同比较组中差异倍数最大的前10种上调和下调代谢物主要是黄酮类物质、酚酸类物质、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等。本研究为探索不同种植地稻谷的代谢组成和差异等具有参考作用。
    11  炒制对青稞中蛋白质结构及性质研究
    黄亮亮,蒋康辉,李 琪,杨 杰,胡 云,李 梁
    2025, 33(1):105-112.
    [摘要](1) [HTML](0) [PDF 1.18 M](2)
    摘要:
    为探讨炒制工艺对青稞蛋白质结构及性质的影响,提取炒制前后青稞中的蛋白质,通过SDS-PAGE电泳、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化学键、微观结构及流变学特性等测定方法,分析炒制对青稞中蛋白质结构及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炒制使青稞中蛋白质的部分亚基被降解为小分子量的多肽或寡肽;二级结构中α-螺旋结构含量分别增加了2.41%、2.26%,β-折叠结构含量分别降低了1.74%、3.55%,无规则卷曲含量变化较小;紫外吸收光谱的吸光度增强,内源荧光光谱的荧光强度降低、最大发射波长发生红移;炒制后黑、白青稞中蛋白质游离巯基、二硫键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增加了0.04 μmol/g、0.43 μmol/g,0.23 μmol/g、0.31 μmol/g;微观结构发现,炒制后的青稞蛋白质表面更加粗糙、凹凸明显,分子连接紧密;炒制前后蛋白质溶液G'与G'值的趋势一致。且随角频率增加,tan δ值逐渐大于1,高角频率下蛋白质溶液内部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可能产生了相态转变且具有良好的黏性。综上,炒制工艺可使青稞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并导致性质发生部分变化。
    12  醇法加工花生蛋白功能特性及组成研究
    张相风,郭兴凤,张 倩,朱婷伟,赵树超,张 明,林凤岩
    2025, 33(1):113-120.
    [摘要](1) [HTML](0) [PDF 1.17 M](2)
    摘要:
    不同醇法条件制备的花生蛋白品质不同,导致蛋白性质出现差异,产品的功能特性与用途发生改变。以花生粕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以产品得率为指标,优化条件为:体积分数75.00%、浸提温度35.00 ℃、浸提时间55.45 min,该条件下产品得率87.82%,蛋白含量58.02%(D1蛋白)。以蛋白含量为指标,优化条件为:体积分数67.12%、浸提温度42.02 ℃、浸提时间58.28 min,此时产品得率86.08%,蛋白含量61.10%(D2蛋白)。与对照组花生粕(CP)相比,D1、D2的蛋白含量分别提高5.72%、8.80%,乳化性、起泡性、持水性、持油性及凝胶性提高;D1、D2蛋白产品粒径减小,溶于水溶液中的清蛋白、伴花生球蛋白Ⅰ含量增加,表面疏水性增加,界面张力下降,花生蛋白的功能特性改变。
    13  果类食品IP形象视觉体验研究
    伍奇瀚,周 睿
    2025, 33(1):121-128.
    [摘要](1) [HTML](0) [PDF 1.29 M](2)
    摘要: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逐渐迈向品质化发展道路,在食品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以IP构建为核心的创新方式能够打造新颖的果类食品文化符号。通过分析国内外果类食品IP形象设计现状,运用眼动仪测试实验获取用户视觉关注度焦点,采取层次分析法构建要素框架以攫取果类食品IP形象基因,进行权重求解后明确不同属性的用户需求,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将主观的概念量化为数据,从果类食品品牌视觉符号、品牌调性、风格变迁等几大属性中深入挖掘果类食品IP形象的视觉体验,提出对未来国内果类食品IP形象设计创新路径。
    14  谷物膳食纤维通过肠道菌群-胆汁酸途径调控糖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董洪旺,綦文涛,彭文婷,宋 歌,方 微
    2025, 33(1):129-137.
    [摘要](1) [HTML](0) [PDF 5.03 M](2)
    摘要:
    糖脂代谢紊乱与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谷物膳食纤维作为一种益生元可降低机体血糖和血脂水平,调控糖脂代谢平衡。目前,关于谷物膳食纤维对糖脂代谢的调节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理化性质及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等方面。研究发现膳食纤维的摄入可通过调节胆汁酸的代谢平衡调控糖脂代谢稳态,这一过程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综述了谷物膳食纤维通过肠道菌群-胆汁酸途径的糖脂代谢调节作用和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并举例了不同谷物(糙米、小麦、燕麦和其他谷物等)膳食纤维如何调控糖脂代谢,旨在更好地了解谷物膳食纤维、肠道微生物-胆汁酸和糖脂代谢之间的关系,为深入了解谷物膳食纤维如何改善糖脂代谢、维护人体健康提供新的参考见解。
    15  脱支小麦淀粉对面条品质性能影响的研究
    柳先知,战林洁,李宏雁,李彩富,李 曼,徐同成,姬 娜,徐龙朝
    2025, 33(1):138-146.
    [摘要](2) [HTML](0) [PDF 1.21 M](2)
    摘要:
    以高筋小麦粉、脱支小麦淀粉(脱支上清液和脱支沉淀)和谷朊粉为原料,研究脱支小麦淀粉对压延小麦面条消化、蒸煮、热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脱支小麦淀粉能够降低小麦面条的硬度和咀嚼性。面条的相对结晶度从9.37%(对照)增加到18.25%(50%脱支上清)。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0%脱支沉淀时,面条热稳定性提高,糊化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终值温度(Tc)和糊化焓值(ΔH)增加,面条的抗性淀粉(RS)含量由11.37%增加至22.19%,预估血糖生成指数(eGI)由87.71降低至78.57,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消化结果。因此,添加脱支小麦淀粉可以降低面条的体外消化速率,为慢性血糖性疾病患者主食产品的研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16  玉米、小麦及豌豆三种淀粉晶区/非晶区结构及热变性三级中红外光谱研究
    孔晓美,杜林楠,姜梦伟,柴嘉欣,常美玲,张 勇,常 明,徐元媛
    2025, 33(1):147-155.
    [摘要](1) [HTML](0) [PDF 11.60 M](2)
    摘要:
    采用一维中红外(MIR)光谱、变温一维MIR光谱及二维MIR光谱分别开展了3种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和豌豆淀粉)结构和热变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淀粉结构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为C—O伸缩振动模式(vC—O-淀粉),三种淀粉均含有晶区结构及非晶区结构。三种淀粉的结构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其中的非晶区结构最先改变,晶区结构相对较为稳定。热扰动因素下,小麦和豌豆淀粉非晶区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分子内相互作用。本研究拓展了三级中红外光谱(一维MIR光谱、变温一维MIR光谱及二维MIR光谱)在淀粉晶区/非晶区结构及热变性的研究范围。
    17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与近红外数据融合的豆粕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
    任国薇,郑圣国,卢 丙,陆道礼,陈 斌
    2025, 33(1):156-163.
    [摘要](3) [HTML](0) [PDF 1.77 M](3)
    摘要:
    在低场核磁共振与近红外光谱特征层数据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豆粕蛋白质含量的预测模型,实现对豆粕生产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检测。采集待测样品的低场核磁共振与近红外光谱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提取低场核磁共振与近红外光谱的特征变量,应用偏最小二乘法、BP神经网络、麻雀搜索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SSA-BP),融合筛选出的特征变量,建立豆粕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将低场核磁共振数据、近红外光谱数据单独建模与两种技术数据融合后构建的模型相比较,两种技术数据融合构建的SSA-BP模型效果最优,校正集决定系数为0.983 0,校正集均方根误差为0.127 3,验证集决定系数为0.956 4,验证集均分根误差为0.203 9。综上,本方法能够实现豆粕蛋白质含量的快速、无损及准确定量检测,也验证了低场核磁共振与近红外数据融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18  超声辅助pH值偏移对苦荞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于 鑫,程 哲,刘芮杉,董吉林,李云龙,申瑞玲
    2025, 33(1):164-173.
    [摘要](1) [HTML](0) [PDF 964.54 K](1)
    摘要:
    探讨pH偏移联合超声处理对苦荞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通过超声辅助及pH偏移处理,苦荞蛋白的游离巯基含量显著增加(P<0.05),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质去折叠导致内部巯基暴露,或蛋白质中二硫键断裂而生成新的巯基所致。在超声时间为20 min,功率为300 W时,苦荞蛋白表现出最高的表面疏水性,表明蛋白质在改性过程中经历了重组,导致疏水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蛋白聚集体被破坏,蛋白粒径减小,进而暴露更多内部的疏水基团。此外,经超声辅助pH偏移处理显著提升了苦荞蛋白的溶解度,尤其在碱性pH条件下,溶解度从63.85%显著提升至103.48%。该处理也导致了苦荞蛋白粒径的显著下降(P<0.05),以及绝对电位和乳化活性的显著增强(P<0.05)。综上所述,超声辅助pH偏移处理不仅有效改善了苦荞蛋白的结构特性,还显著提升了其功能特性,为苦荞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
    19  九蒸九制黄精多糖的结构特征及其抑制氧化应激作用
    刘瑜彬,陈昶安,苏怡琳,罗 珍,颜 瑾,黎 攀,杜 冰
    2025, 33(1):174-182.
    [摘要](2) [HTML](0) [PDF 1.39 M](3)
    摘要:
    为探讨传统炮制处理的黄精多糖(NPKP)结构特性及其抗氧化作用,通过单糖组成分析,NPKP包含鼠李糖(3.5%)、阿拉伯糖(4.6%)、半乳糖(78.2%)、葡萄糖(2.1%)、木糖(1.0%)、甘露糖(1.3%)和半乳糖醛酸(9.4%)。分子量分析结果显示,NPKP主要含有两类组分,组分1的重均分子量为196 857 Da,组分2为13 653 Da。甲基化分析表明,NPKP主要通过→4)-Glap-(1→糖苷键连接,摩尔占比31.8%,分支度51.7%。结合碘-碘化钾实验,证实NPKP是一种具有复杂分支结构的多糖。体外细胞试验结果表明,NPKP在显著降低HepG2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同时,增加了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抗氧化物谷胱甘肽的表达,缓解了游离脂肪酸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通过这些作用机制,NPKP展示了显著的抗氧化能力,为黄精多糖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潜在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其在缓解氧化应激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  不同改性方法对小球藻蛋白特性及结构影响的研究
    侯玉新,李市场,张 臣,丁 浩,李冰倩,龚明贵
    2025, 33(1):183-191.
    [摘要](1) [HTML](0) [PDF 876.23 K](1)
    摘要:
    采用三聚磷酸钠法、中性蛋白酶法、超声波法3种方法对小球藻蛋白进行改性,研究改性前后小球藻蛋白粒径、电位分布、抗氧化活性、功能性质、热稳定性和结构特性。分析表明,与未改性相比,3种改性方法处理之后,小球藻蛋白的粒径、电位指数显著降低,溶解度、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微观结构及热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而言,3种改性方法对小球藻蛋白改性效果不同,三聚磷酸钠法仅在表面疏水性及荧光强度方面较有提升,改善效果并不明显;中性蛋白酶法改性后小球藻蛋白的抗氧化活性、持水性、持油性热稳定性以及二级结构提升最显著,其中ABTS自由基清除率从22.95%提升至35.72%,热稳定性较对照提升了11.48 ℃;超声波法改性后小球藻蛋白溶解度从23.56%提升至69.66%;乳化性从70.29 m2/g提升至95.25 m2/g;乳化稳定性从10.74 min提升至39.47 min;粒径及电位指数也有明显改善。
    21  优良抗逆性能高蛋白酵母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邓娟丽,孙长坡,赵一凡,李天天,尹 鹏
    2025, 33(1):192-199.
    [摘要](1) [HTML](0) [PDF 3.01 M](2)
    摘要:
    我国蛋白质资源紧缺,影响饲料业和畜牧业发展,而酵母蛋白营养丰富、开发潜力强。为了筛选抗逆性能优良的高蛋白酵母菌株,实验以发面、牛瘤胃食糜、玉米浆等为筛菌对象,通过压力(pH为3.5)筛选、分离、鉴定得到不同酵母菌株,通过分析菌株的生长性能、菌体蛋白含量和风味确定了1株可用于酵母蛋白的潜力菌株。结果表明:从不同样品中筛选得到20株耐酸性酵母菌,鉴定出8个菌属酵母:酿酒酵母菌、毕赤酵母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解脂耶氏酵母、热带假丝酵母、Starmerella bacillaris、鲁氏接合酵母和有孢汉逊酵母;在pH为3.5和7.0的摇瓶培养条件下,通过分析其生物量及菌体蛋白产量确定了两株性能较优的菌株,分别是毕赤酵母菌株B-1和解脂耶氏酵母菌株D-1;进一步通过风味分析,发现菌体B-1呈味核苷酸和谷氨酸含量均高于菌体D-1,且具有较高含量的酯类化合物。因此,确定B-1菌株作为潜力菌株并研究了B-1菌株的生长特征及抗逆性能,在pH≥2.0、温度≤40 ℃、盐(NaCl计)浓度(w/v)≤70 g/L的条件下均能较好生长。
    22  低温条件下糙米储藏品质规律和微观结构变化的研究
    张江南,李瑞敏,渠琛玲,张忠杰,尹 君
    2025, 33(1):200-207.
    [摘要](1) [HTML](0) [PDF 2.61 M](2)
    摘要:
    以3种不同初始含水量(13.5%、15.5%、17.9%)的糙米为研究对象,在低温15 ℃储藏下,对比10%O2+90%N2气调组和空气自然密封组,研究低温条件下不同含水量糙米储藏品质和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15 ℃储存的糙米,含水量越高,则脂肪酸值越大,发芽率越低,食味值越小,微观结构越差;低温气调储藏能延缓糙米脂肪酸值的上升和发芽率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持糙米的品质,可为糙米保质保鲜储藏提供新方案。
    23  粮食仓储行业专利信息分析
    杜尚秋,崔鹏程
    2025, 33(1):208-215.
    [摘要](1) [HTML](0) [PDF 1.52 M](3)
    摘要:
    随着全球对粮食质量安全和降低储粮损失要求的不断提升,国内外粮食研究机构不断研究新的储粮技术和理论。本文聚焦全球粮食仓储领域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据,通过专利分析技术从全球专利申请态势、地域分布、申请人、技术分支、专利权状态、转让热点等多角度展现该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厘清产业热点和方向。我国是全球粮食仓储专利技术的主力军,但相关专利转化率较低,基本停留在研究阶段,尚未正式进入产业化。应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寻求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放眼国际进行全球专利布局是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所在。
    24  平房仓准低温储藏稻谷温度场的演变规律
    吴 强,朱豆豆,熊 宏,段海静,金立兵
    2025, 33(1):216-222.
    [摘要](2) [HTML](0) [PDF 981.84 K](4)
    摘要:
    通过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平房仓准低温储藏稻谷温度场的时空分布。通过对平房仓准低温储藏稻谷进行了为期14个月粮温实验,得到了稻谷温度场的演变规律;同时构建了准低温储藏稻谷温度场的数值模型,对其进行模拟,并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利用本文模型对26个月内的稻谷温度场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在为期14个月平房仓准低温储藏的实验过程中,稻谷的整体平均温度低于17 ℃,最高值是15.57 ℃、最低值是11.32 ℃;依据模型对平房仓准低温储藏26个月进行模拟,在整个模拟过程中稻谷整体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平均粮温仍处于17 ℃以下;月平均最高粮温均出现在每年的九月份,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为14.85 ℃、15.34 ℃,表层粮温最高值同样出现在九月份分别为15.3 ℃、15.8 ℃。本文探究的稻谷温度场演变规律,可为稻谷平房仓准低温储藏提供应用支持。
    25  通风状态下房式仓测温电缆布置方式优化模拟研究
    褚凤娇,王远成,杨开敏,董晓倩
    2025, 33(1):223-230.
    [摘要](1) [HTML](0) [PDF 6.73 M](3)
    摘要:
    以房式仓为对象,研究为期7 d的通风过程中粮堆温度的变化情况,探究优化方测温电缆布置方式的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不同测温电缆布置方式下的粮温监测效果,通过误差和成本分析,评估其优劣。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国家标准布置的测温电缆,其粮温监测值的最大绝对误差为0.70 ℃,均方根误差为25.83%。在其基础上扩大或缩小测温电缆间距的均匀布置方式存在准确性和经济性之间的平衡问题。相比之下,非均匀布置的测温电缆,其粮温监测值的均方根误差降至22.23%,同时降低了成本。此外,研究验证了非均匀布局对不同尺寸房式仓的适用性,优化的测温电缆非均匀布置方式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的潜力。
    26  常用小麦粉包装材料的性能及其防虫效果研究
    何 睿,张 峰,张袁泉,陈金身,吕建华
    2025, 33(1):231-237.
    [摘要](1) [HTML](0) [PDF 604.81 K](1)
    摘要:
    为了解常用小麦粉包装材料的物理性能及其防虫效果,测试了5种包装材料的拉伸性能、直角撕裂强度、抗刺穿能力、燃烧性能、摩擦系数、抗跌落性能、耐压性能和密封性能,并使用赤拟谷盗成虫、烟草甲成虫以及烟草甲初孵幼虫对其防虫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力学性能上,编织袋和铝箔袋表现出了较佳的抗拉伸、抗撕裂能力和抗刺穿能力,当作为包装袋使用时,无纺布和编织袋表现出较佳的耐摩擦、抗跌落、耐压性能。5种常用包装材料都具有保护小麦粉不受储粮害虫侵染的能力,特别是真空塑料袋和铝箔袋可完全保护小麦粉不受储粮害虫侵害。
    27  锈赤扁谷盗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吴天意,伍 祎,方智毅,张晓培,王富领,薛丁榕
    2025, 33(1):238-245.
    [摘要](2) [HTML](0) [PDF 815.09 K](2)
    摘要:
    锈赤扁谷盗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储粮害虫之一,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初步研究锈赤扁谷盗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采用三代测序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锈赤扁谷盗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锈赤扁谷盗全长转录本10 508个,并对其中9 523个转录本进行注释。相较于对照组,低温胁迫后有477个基因显著性差异表达,其中177个基因上调表达,300个基因下调表达。进一步KEGG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脂肪酸生物合成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通路。基于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对热激蛋白、脂肪酸合成酶、几丁质酶、海藻糖转运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卵黄蛋白原编码基因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RT-qPCR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趋势一致。初步探究的储粮害虫锈赤扁谷盗适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为低温储粮技术在害虫综合治理策略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28  新质生产力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魏 麟,李春雷
    2025, 33(1):246-253.
    [摘要](1) [HTML](0) [PDF 656.13 K](3)
    摘要:
    食品产业作为民生之基,历来是我国轻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大食物观、健康中国战略等宏观战略背景下,食品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质生产力作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通过驱动食品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催化食品行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助推食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当前,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产业困境、主体困境和制度困境。为此,应进一步优化产业,梯度化布局,分类指导,统筹促发展与保安全之间的关系;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多元化食品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多主体间产学研用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保障,以有为政府促成有效市场,针对食品行业发展面临的难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9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及动态演进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分析
    张宸熙,李慧玲,陈高科,奥布力·塔力普
    2025, 33(1):254-262.
    [摘要](1) [HTML](0) [PDF 1.18 M](4)
    摘要: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既要追求粮食总产量的上升,又要追求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合理化,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基于1978—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粮食贡献率模型测算了各省份小麦、玉米、稻谷和豆类对全国粮食贡献程度,分析了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空间分布,运用BCC、CCR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运用核密度图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3种主要粮食作物呈“V”型分布,稻谷对全国粮食作物贡献率最高(37.72%);(2)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可分为三阶段,1978—1998年我国粮食处于高效率生产阶段,1998—2003年为非规模生产导致的生产效率下降阶段,2003—2022年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推动粮食生产效率提高;(3)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区间内略有下降,技术进步对于推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依据各地区粮食生产效率的不同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推动粮食生产效率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0  “人智协同”的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能力提升机制构建研究
    郑成功,高 艳
    2025, 33(1):263-271.
    [摘要](1) [HTML](0) [PDF 726.89 K](5)
    摘要:
    为推进中国式粮食产业现代化发展,核心之一必须有效降低粮食全产业链粮食损失和浪费的难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能力提升机制。以中粮集团为案例,深入剖析其在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领域的实践工作。首先,探索构建“人智协同”的新流程,将其应用于大语言模型和扎根理论方法结合的编码中。其次,通过“人智协同”对案例资料进行编码,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判别三个主流大模型作为“智”在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优势和劣势。最后,基于“人智协同”的初次结果,再次充分发挥“人”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系统观等能力,构建出粮食全产业链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最终结果,并从各环节构建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能力提升机制的理论逻辑,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新机制。
    31  基于双注意力机制LSTM的粮食价格预测与解释研究
    刘宏宇
    2025, 33(1):272-279.
    [摘要](4) [HTML](0) [PDF 2.44 M](6)
    摘要:
    粮食价格波动复杂性增加,对政策制定、市场调控和粮农收益带来深远影响。传统预测方法难以有效捕捉复杂非线性特征,预测精度和适用性均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实践问题,构建了基于双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多元特征变量预测模型,引入特征注意力和时间注意力机制,从数据层面提升模型对关键变量的识别能力和预测精度。整合公众关注度指数作为新变量,基于可解释人工智能(XAI)框架中的TFT时序融合转换模型和SHAP模型,对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及其传导路径进行详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双注意力机制显著优化了预测性能,公众关注度指数对短期价格波动有重要影响,国内期货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是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主导因素。进一步分析提出,构建多部门协作的预测与预警体系,加强网络舆情动态监测与公众情绪管理,可有效应对粮食价格波动风险。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