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食品科技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
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科创中国“2022、2023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入选期刊
“2022中国精品期刊展”入选期刊
荷兰Elsevier-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瑞典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收录期刊
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收录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 收录期刊
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收录期刊
英国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数据库收录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收录期刊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2024年第32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全谷物产业发展背景、现状与未来(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谭 斌,翟小童
    2024, 32(1):1-11.
    [摘要](115) [HTML](107) [PDF 566.84 K](336)
    摘要:
    我国发展全谷物产业,既能够提高粮食资源的可食化利用率,有效节约粮食;又可以减少食物中B族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生物活性成分及膳食纤维等天然营养物质的损失,改善我国居民“隐性饥饿”问题,降低慢病患病风险;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与“健康中国”战略,践行大食物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全谷物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学界、产业界、政府、媒体和消费者等多方共同关注与联动的势头,但全谷物消费占比仍然极低。未来拟通过全产业链条设计与多维度布局,从科普与消费倡导、科技协同创新、标准标识认证体系、产业示范及典型场景推广等全方位推动,多举措合力,加快支持推动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引导全民更合理的膳食及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  大食物观视域下全谷物食品消费实现路径研究(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陈宽宇,赵伊琳,张 弟,王建辉,王雅轩,翟小童,谭 斌,魏 珣
    2024, 32(1):12-20.
    [摘要](48) [HTML](54) [PDF 523.48 K](198)
    摘要:
    在大食物观视域下,全谷物食品消费对节粮减损和国民营养健康具有积极意义,是未来食品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但当前我国全谷物食品消费量远低于推荐水平。本文分析了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地区的主要国家全谷物食品消费的总量、结构以及政策环境,并从产品、消费者、市场与政策四个维度分析了影响全谷物食品消费的主要因素。综上,应着力培养居民的全谷物消费意识、创新全谷物食品的加工技术,通过政策支持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以此打通全谷物食品消费的实现路径,促进全谷物食品产业发展。
    3  糙米酚类物质对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吴娜娜,吴非霏,乔聪聪,翟小童,谭 斌
    2024, 32(1):21-27.
    [摘要](41) [HTML](56) [PDF 583.93 K](210)
    摘要:
    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淀粉摄入是导致餐后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多酚类物质能够延缓淀粉的消化速率。糙米富含丰富的酚类物质,作为重要的全谷物来源,其营养健康功效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共识。糙米酚类物质特有基团如酚羟基对消化酶类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加工过程中淀粉自身结构的改变也使消化酶类对其的作用减小,不仅能有效控制淀粉的消化速率及消化率,还能改善食品品质。本文从糙米中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淀粉消化过程、糙米多酚对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阐明全谷物糙米酚类物质延缓淀粉消化的科学依据,为开发适用于慢性病人群、肥胖人群、超重人群、老年人群等的全谷物糙米基和淀粉基食品提供参考。
    4  黑小麦麸皮中多酚类物质的纯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章 灏,王 立,李 言
    2024, 32(1):28-35.
    [摘要](36) [HTML](55) [PDF 555.70 K](192)
    摘要:
    为使黑小麦麸皮在全谷物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中得到充分利用,对基于超声辅助法提取后的黑小麦麸皮中的多酚粗提物进行纯化,优化了大孔树脂纯化工艺,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纯化后的麸皮多酚组成做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当样品溶液浓度为1.20 mg/mL、洗脱溶剂浓度为60%、进样流速为1.50 mL/min、洗脱速度为1.50 mL/min时,纯化效果较佳。纯化前后的黑小麦麸皮多酚纯度分别为2.60%±0.28%和14.27%±0.13%,纯化后多酚纯度约为纯化前的5.48倍。推测出纯化后的黑小麦麸皮多酚提取物中可能含有的九种多酚类物质。综上所述,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有效地纯化了黑小麦麸皮多酚粗提物,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多酚类物质的多样性。
    5  燕麦甜醅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米根霉发酵对甜醅性质的影响(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任 菲,黎雯意,陈 舒,刘 明,谭 斌
    2024, 32(1):36-43.
    [摘要](27) [HTML](70) [PDF 1.12 M](163)
    摘要:
    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我国西北地区5种代表性燕麦甜醅样品进行了真菌多样性研究。研究发现燕麦甜醅样品中,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类群丰度最高,还有少量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类群。在属水平,根霉属(Rhizopus)含量最高,其次是未能准确分类的子囊菌类群(unclassified_p_Ascomycota)、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和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主成分分析(PCA)表明5种燕麦甜醅样品具有不同真菌群落结构。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efse)找出了甜醅样品的真菌生物标志分类单元,包括毛霉(Mucor)和毕赤酵母(Pichia)等。甜醅真菌组成与甜醅所含化学成分(乳酸、游离脂肪酸、氨基酸、还原糖等含量)显著相关。并研究了米根霉发酵对甜醅化学成分的影响。米根霉发酵显著提高了甜醅化学成分含量。上述结果为我国传统发酵全谷物甜醅微生物区系研究、相关微生物资源发掘、甜醅产品改性及品质提升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6  固态发酵对麦麸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张笃芹,慎珠江,谭 斌
    2024, 32(1):44-49.
    [摘要](26) [HTML](56) [PDF 2.36 M](241)
    摘要:
    利用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对麦麸进行了单菌和混菌固态发酵,通过分析测定固态发酵对麦麸物理化学性质、膳食纤维含量和组成的影响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初步阐述了固态发酵改善麦麸营养及加工品质的可能原因,有利于拓展发酵麦麸在全谷物食品加工产业的应用。结果显示,固态发酵麦麸的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分别提高了40.6%和15.2%;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菌固态发酵麦麸的持水能力和持油能力最高;固态发酵使麦麸的峰值变性温度(TP)、焓变和结晶度分别由195.35 ℃、3 869.50 J/g和15.86%显著降低至178.30 ℃、3 276.67 J/g和15.24%(P<0.05)。麦麸中SDF含量与结晶度、TP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 47、–0.950 7。固态发酵使麦麸由结构完整和紧凑转变为疏松和分散,植物细胞的清晰度和均匀性也明显下降。综上所述,固态发酵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下降低了麦麸内部组织结构的致密性,不仅有利于功能活性成分的释放,还可显著改善其加工品质。
    7  全谷物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方向(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田晓红,翟小童,谭 斌
    2024, 32(1):50-58.
    [摘要](39) [HTML](71) [PDF 539.37 K](211)
    摘要:
    研究表明,摄入更多的全谷物可降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近20余年以来,全谷物产业在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发展迅速。近年来,全谷物在我国也引发了广泛关注,我国全谷物标准研制力度不断加强。本文介绍了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全球定义共识的进展,概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国际标准全谷物工作组、美国、加拿大、荷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家和机构全谷物原料及全谷物食品相关标准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我国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定义的制订现状,概述了我国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在内的20余个全谷物原料、全谷物食品、全谷物生产技术规程及其他全谷物标准的发布情况,还有一些正在制定中的全谷物相关标准。最后提出了我国全谷物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建议,包括充分与我国全谷物食品实际生产情况相结合、与国际接轨、标准检测与认证相结合三个方面。逐步完善构建全谷物食品产业的标准体系,将有助于引导和规范我国全谷物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推动打造多样化健康谷物食品新生态,为全谷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依据。
    8  “全谷物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特约专栏介绍(谭斌)
    谭 斌
    2024, 32(1):C13-C16.
    [摘要](18) [HTML](32) [PDF 14.45 M](95)
    摘要:
    9  全麦冷冻面团研究进展
    李 逸,田晓红,谭 斌,刘 明,姜 平,康子悦,刘艳香
    2024, 32(1):59-65.
    [摘要](30) [HTML](52) [PDF 748.40 K](226)
    摘要:
    冷冻面团是全麦食品的一种良好载体,可简化生产操作,降低加工难度,加快全麦食品的工业化生产。综述了全麦食品中的膳食纤维对面团及冷冻面团品质的影响,在冷冻和冷藏过程中全麦冷冻面团的发酵特性和流变学特性的变化,以及食品改良剂对全麦冷冻面团的品质改善等研究。通过分析全麦冷冻面团中面筋蛋白、淀粉、发酵特性、流变学特性等在冷冻和冷藏过程中劣变原因,为改善全麦冷冻面团的品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10  种植密度对沿淮玉米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
    张雅婷,路梦莉,余梦奇,程嘉慧,李文阳
    2024, 32(1):66-76.
    [摘要](22) [HTML](62) [PDF 567.14 K](178)
    摘要:
    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沿淮玉米籽粒中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以豫单132、京科968等13个玉米杂交品种为材料,设置56 250 株/hm2、67 500 株/hm2、77 250 株/hm2等3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品质、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56 250~77 250 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递减趋势,淀粉含量呈递增趋势,即淀粉/蛋白质比率增加。玉米籽粒大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小型淀粉粒却显著降低。增加种植密度后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和稀懈值等黏度参数均呈显著升高。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籽粒峰值黏度等黏度参数与小、大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正相关,与中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说明种植密度影响玉米籽粒淀粉粒度分布、淀粉黏度参数和组分含量。
    11  10t/d双螺杆榨油机压榨油茶籽的工艺研究(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周万猛,张新文,石胜瑜,陈波宇,倪二毛,金 俊,吴港城
    2024, 32(1):77-81.
    [摘要](32) [HTML](49) [PDF 482.73 K](156)
    摘要:
    为提高油茶籽油的品质,减少传统油茶籽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的营养成分损失,对日处理10t双螺杆榨油机压榨油茶籽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经过分级处理后入榨油茶仁水分控制在9%、油茶仁中含壳控制在8%时,压榨饼中残油率为2.49%,且产品符合一级油的国家标准。与市场上销售的油茶籽油相比,通过本工艺获得的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的保留率更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可为我国油茶籽油的高值化加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12  不同总酸含量的麦芽对啤酒理化特性及风味的影响
    李小燕,赵 凯,杜以俊,陈文波,李 慧,于忠钊
    2024, 32(1):82-90.
    [摘要](38) [HTML](55) [PDF 644.73 K](166)
    摘要:
    选用不同总酸含量的麦芽酿造啤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麦芽及酿造啤酒中的有机酸含量,以建立麦芽总酸和啤酒有机酸含量的相关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检测啤酒中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并对酿造的啤酒进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随着麦芽总酸含量的升高,麦汁pH值呈下降趋势,琥珀酸、苹果酸、乳酸和乙酸的含量呈上升趋势。麦芽总酸含量与啤酒中总酸、苹果酸、乳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4和0.92。不同总酸含量麦芽酿造啤酒特征香气物质不尽相同,且感官特征有差异。随着麦芽总酸含量的升高,酿造啤酒的酸味得分呈现升高趋势,花/果香、酚香、酒精刺激感得分呈下降趋势。
    13  基于CBAM-InceptionV3迁移学习的食品图像分类(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杜慧江,崔潇以,王艺蒙,孙丽萍
    2024, 32(1):91-98.
    [摘要](66) [HTML](54) [PDF 14.12 M](239)
    摘要:
    为提高食品图像自动识别分类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嵌入通道注意力机制和空间注意力机制的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的“开端”第三版(InceptionV3)分类模型。将带有图像网络(ImageNet)预训练权重参数的InceptionV3模型拆分后,在每个Inception块后嵌入CBAM模块,再重新组装成新模型,共嵌入11个CBAM模块。将此模型用于经过填充和缩放到299×299像素的Food-101食品图像数据集进行迁移学习,最高准确率达到82.01%。与原始的InceptionV3模型相比,CBAM模块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特征提取和分类能力;同时迁移学习与从头开始训练相比也可以大幅提高准确率、缩短训练时间。与其它几类主流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可为食品图像分类识别提供有力支撑。
    14  黑米花色苷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评价
    彭文婷,李士鹏,王 勇,庞邵杰,宋 歌,方 微,綦文涛
    2024, 32(1):99-104.
    [摘要](17) [HTML](48) [PDF 1.58 M](171)
    摘要:
    以海藻酸钙为壁材,利用乳化凝胶化法制备黑米花色苷微胶囊,研究包被后黑米花色苷在高温、光照、pH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在模拟胃肠液中的释放性能。在海藻酸钠浓度为15 g/L,水油体积比为1∶3,壁芯比M(NaAlg)∶M(C3G)为1∶2,溶液pH值为4.5的工艺参数条件下制备的黑米花色苷微胶囊,在不同pH、温度、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均显著高于未包被游离黑米花色苷,且在模拟胃液中能保持4 h,在模拟肠液中壁材缓慢降解,释放出花色苷。基于乳化凝胶化原理的微胶囊包被技术,能提高花色苷的稳定性,实现其在体内的肠道递送和缓释。
    15  应用于烘焙产品的咖啡麦芽预拌粉储藏期内的品质变化研究
    姚倩儒,于忠钊,张德鹏,张 一,杜昱蒙,李 慧,杨海莺,杜以俊
    2024, 32(1):105-112.
    [摘要](20) [HTML](60) [PDF 622.57 K](162)
    摘要:
    为研究咖啡麦芽预拌粉随着储藏期延长的品质变化规律,将咖啡麦芽预拌粉分别储存于25 ℃和35 ℃、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中,对其整个储藏期内水分、脂肪酸值、降落数值进行监测;采用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储藏期内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期的延长,水分整体呈下降趋势,脂肪酸值和降落数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储藏温度越高,变化越明显;分析出咖啡麦芽预拌粉主要挥发性化合物41种,主要包括醛类13种、杂环类15种、酯类7种、醇类4种、酮类2种,其中,醛类物质(正己醛、壬醛、反式-2-壬烯醛)的相对浓度随储藏期的延长有增加趋势。
    16  收储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平台创建(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刘美辰,郭 健,耿健强,呙 琴
    2024, 32(1):113-119.
    [摘要](35) [HTML](53) [PDF 1.05 M](194)
    摘要:
    基于北京市储备粮各承储企业对粮食中真菌毒素及重金属的快速检测的数据,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终端浏览器(WEB),通过加密算法,利用快检设备的无线传输功能对数据进行采集和传输,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实时迁移;利用点到多点网络通信(P2MP),多设备在线/离线采集的数据通过文件上传系统及关系型数据库抽取工具,实现多源数据同步整合;使用关系型数据库(MySQL)、列式存储数据库(HBase)和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分布式全文搜索(ElasticSearch)和分布式内存数据库(Redis)实现云储存;使用Storm进行实时计算,Streaming进行流运算,Spark进行内存运算,MapReduce进行批量运算,实现监测数据快速处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及MLlib/Mahout进行数据挖掘建模,形成北京粮源地产区时空序列模型和粮食购销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从而实现北京地区粮食质量安全的动态预警和数据可视化表达,提供预警判据,便于管理部门实时掌控、实时响应和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促进粮食流通和收储领域参与方的良性竞争和诚信体系的建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7  冷等离子体对真菌毒素降解的研究进展
    雷雨晴,张海洋,田 琳,祁智慧,李金东,唐 芳
    2024, 32(1):120-128.
    [摘要](23) [HTML](61) [PDF 783.04 K](297)
    摘要:
    真菌毒素可损害动物和人的健康,并给食品行业造成经济损失。冷等离子体作为新兴的非热技术,具有绿色环保、高效等优势,在真菌毒素降解方面颇有成效。本文总结了冷等离子体处理后真菌毒素降解机理,论述了不同放电方式及处理条件下的冷等离子体处理后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产物结构,阐述可能的降解路径,综述了冷等离子体对真菌毒素纯品及依附于食品基质上的真菌毒素的降解效果,从真菌毒素降解产物毒性角度,从结构毒性、细胞毒性、动物毒性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冷等离子体处理后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冷等离子体在降解食品真菌毒素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18  准低温条件下不同含水量玉米储存品质和微观结构变化
    谭晓雨,丁玉琴,丁明军,张忠杰,尹 君
    2024, 32(1):129-138.
    [摘要](40) [HTML](57) [PDF 4.94 M](184)
    摘要:
    玉米因富含营养物质、自身胚部大,易受到虫霉等侵染,造成其品质劣变,因此玉米保质保鲜储存具有一定的挑战,为此需要明晰玉米的储存品质规律与变化。以初始含水量分别为13.04%、14.03%、14.99%玉米为研究对象,以常温储藏环境(25 ℃)为对照研究在温度20 ℃准低温储存期间玉米的容重、脂肪酸值、发芽率、霉菌活动等品质与安全指标变化规律及玉米籽粒微观结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20 ℃下,三个不同初始含水量的玉米的发芽率、脂肪酸值、容重较25 ℃储存环境下变化均较慢,均处于宜存范围。真菌孢子数随储存时间延长而急剧上升,且与玉米初始水分含量具有显著性相关,即14.99%的玉米储存至120 d,真菌孢子数量级别已达到严重危害程度,13.04%、14.03%、14.99%玉米的安全储存期分别为180 d、180 d和100 d。储存期间的玉米微观结构发生了渐变,即表面由平滑整齐变为凹凸褶皱,淀粉颗粒排列由结构紧密逐渐变为稀疏无序。由此可知,玉米在(准)低温储存条件下,储存时间和初始含水量是影响玉米储存品质和微观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实现玉米产后保质减损提供新的视角。
    19  房式仓储藏对进口大豆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李欣蔚,李 佳,林 琳,陈怡岑,曹 毅,赵 旭
    2024, 32(1):139-145.
    [摘要](27) [HTML](53) [PDF 1.78 M](186)
    摘要:
    为探究房式仓储藏对进口高油大豆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当年收获的高油大豆为实验材料在房式仓中过夏储藏3个月后,定期取样测定水分,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原始状态和其他储藏阶段大豆中真菌群落状态。结果表明,不同储藏时期的大豆样品中的真菌群落共计属于4个门,9个纲,14个目,15个科,21个属,19个种。大豆在不同储藏时期的4个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羊肚菌门(Mortierellomyco)、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在种的水平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发现,相对丰度较高的10个菌种在数量上均呈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C47>B47>A47),并发现了1种有害真菌赤霉菌。通过Ven 图分析和Beta 多样性分析发现,在房式仓中储藏的前两个储藏期的大豆样品中真菌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到了第三储藏期与前两者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说明到了第三储藏期大豆中的真菌群落不仅多样性显著增加,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演替。
    20  自动化立体仓库在粮食仓储中的应用前景
    张博强,燕金浩,吴 兰,韩志强,孙 朋
    2024, 32(1):146-152.
    [摘要](66) [HTML](50) [PDF 656.30 K](241)
    摘要:
    由于粮食产品的特殊性,粮食储存仓库的发展中,高新技术覆盖率较低。传统粮仓正在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人工成本增加、卫生指标较差等问题。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简称“立库”)以无人化、信息化、密集化、高速化、无缝对接等优点在工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粮食仓储领域,以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物流为基础的成品粮立体仓库有望解决粮食仓储之难题,以新技术带动传统粮食仓储行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1  半地下双层浅圆仓静态储粮温度场的数值分析(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金立兵,朱豆豆,李 闯,吴 强,王宇航,张为博
    2024, 32(1):153-160.
    [摘要](29) [HTML](57) [PDF 4.18 M](182)
    摘要:
    粮食温度是影响储粮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半地下双层浅圆仓的储粮温度场分布规律,本文建立了地上浅圆仓和地下仓的粮堆数学分析模型,并通过现场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半地下双层浅圆仓数值模型,分析低温入粮后静态储藏1年期间的粮堆温度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半地下双层浅圆仓地上层靠近仓壁2 m内的粮温受外界气温影响变化明显,温度范围在10.62~27.37 ℃,地下层粮温常年处在准低温状态,平均温度不超过地下恒温区温度17 ℃;入冬时地上层粮堆在距仓壁1~3 m之间会短期形成一个热量聚集区,导致近仓壁处粮堆温差较大,随后外围区温度缓慢降低,形成“热心冷皮”;仓壁的保温隔热措施可有效减小气温对粮温的影响,地上层夏季最高粮温较未做保温的地上浅圆仓低3.86 ℃左右。研究结果可为半地下双层浅圆仓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2  储粮害虫对磷化氢的抗性现状及其综合管理策略
    张惠妍,陈 鑫,张洪清,李燕羽,田小卫,周桂明,陶海华,巩建民
    2024, 32(1):161-167.
    [摘要](68) [HTML](55) [PDF 551.00 K](213)
    摘要:
    熏蒸剂被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用于储存粮食,对储存或运输粮食的区域进行消杀,减少虫霉活动以减少储存损失。磷化氢具有经济性、易施用、扩散快、无残留综合性优势,对各种仓储有害生物都具有很高的消杀作用,成为世界上主要熏蒸剂之一。由于一些熏蒸剂淘汰,加大了对磷化氢依赖性,且由于缺乏规范性指导和磷化氢的不合理应用导致储粮害虫对磷化氢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抗性发展危及到磷化氢的防治效果和可持续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储粮害虫对磷化氢抗性现状和趋势,解析了呼吸及表皮相关表达基因和解毒代谢酶的抗性遗传基础,比较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测试、剂量生物测定法、快速击倒检测和分子鉴定四种抗性检测方法优缺点,探索了熏蒸方案优化、实验室+实仓验证及应用建议的抗性管理关键策略,以期为今后磷化氢的科学合理使用和其他防治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信息。
    23  粮食防虫包装研究与应用进展
    张袁泉,吕建华,白春启,韩志强,郭亚飞
    2024, 32(1):168-174.
    [摘要](35) [HTML](59) [PDF 472.17 K](214)
    摘要:
    粮食在储藏及加工过程中极易遭受储粮害虫为害。目前对储粮害虫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但长期使用化学防治引起的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使其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防虫包装作为一种既传统又新兴的物理防虫方式,日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综述了粮食包装的材料种类及其特点、防虫包装的类型与应用方式、国内外对防虫包装的研究方法、防虫包装的评价方法及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科学高效利用防虫包装、开发新型防虫包装防治储粮害虫提供参考信息。
    24  基于国内外专利分析小麦淀粉资源产业化途径及策略
    冀晓龙,宋 醒,房连胜,高 博,王文涛,刘延奇
    2024, 32(1):175-184.
    [摘要](21) [HTML](60) [PDF 1.37 M](180)
    摘要:
    小麦淀粉是小麦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具有多种功能特性,拥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基于对小麦淀粉专利文献的全方位深入分析,针对全球专利产出情况,从技术领域分布、时间纬度以及专利申请人等多个方面阐明了小麦淀粉当前的专利情况,重点分析专利在我国的公开趋势,揭示我国小麦淀粉产业发展态势。小麦淀粉的研究较之前有所平缓,发展态势稳定,研究机构主要以国内为主;但小麦淀粉应用性开发的产业化缺乏,多领域产业化发展仍有很大空间。综述了小麦淀粉的糊化、回生、冻融稳定性和凝胶性质等功能特性。根据小麦淀粉的功能特点,提高小麦淀粉基食品的品质,拓宽小麦淀粉的开发渠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麦淀粉产业化开发的潜在方向以及产业化前景,以期为发掘小麦淀粉价值及我国小麦淀粉多方面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5  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及优质小麦发展对策研究
    路辉丽,彭星星,尹 豪,耿丽娜,李 敏
    2024, 32(1):185-192.
    [摘要](55) [HTML](62) [PDF 422.23 K](184)
    摘要:
    调查研究了当前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种植情况、优质专用小麦的主要品种及分布,剖析现行小麦标准对河南省小麦产生的作用、影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小麦品种质量指标、品质指标、流变学指标、烘焙、蒸煮指标与最终加工食品的品质关系,确定提升不同食品的核心品质指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专用小麦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大,然而河南省小麦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种植结构欠合理、专用小麦选育、推广种植与市场需求脱节及库存小麦品种繁多、质量不稳定等因素制约了优质小麦的发展,因此提出河南小麦高质量发展路径及政策建议:坚持市场导向,调整小麦种植结构;调整小麦收购政策,大力发展优质小麦;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打造“豫麦”品牌。通过这些政策以期带动小麦种植结构调整,提高河南省优质小麦核心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加快河南省优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26  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特点与趋势预判(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王静香,张忠明,李纪岳,李 旖,周丹丹,高 峰
    2024, 32(1):193-200.
    [摘要](34) [HTML](57) [PDF 510.17 K](188)
    摘要:
    预制菜是农产品食品化的有效载体,是逐步迈向万亿级市场规模的产业。预制菜产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集聚发展,是连接一二三产业的纽带和推动其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连接农村与城市之间生产、销售等多种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介绍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预制菜产业面临的问题,对预制菜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提出预制菜产业今后发展的建议,以期为预制菜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7  预制菜产业的食品安全风险及其治理对策(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张莉莉,张楚楚
    2024, 32(1):201-208.
    [摘要](81) [HTML](55) [PDF 430.01 K](270)
    摘要:
    预制菜产业在生产许可、加工经营、贮存与运输、销售等环节均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而当前我国应对预制菜产业食品安全风险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尚不完善,对预制菜产业的监管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以保障消费者权益为核心,以健全预制菜产业有关标准体系、构建预制菜产业监管的基本制度为具体对策,以数字技术赋能预制菜产业治理,推动预制菜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