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食品科技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
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科创中国“2022、2023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入选期刊
“2022中国精品期刊展”入选期刊
荷兰Elsevier-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瑞典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收录期刊
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收录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 收录期刊
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收录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收录期刊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2022年第30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润麦技术对小麦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杨书林,惠 滢,张晓双,蒋荣霞,刘 婧,韩艳芳
    2022, 30(6):1-8.
    [摘要](114) [HTML](178) [PDF 519.95 K](280)
    摘要:
    润麦是小麦制粉工艺中的重要步骤。合适的润麦方式有利于缩短润麦时间,降低微生物含量,提高小麦粉及副产物的品质,还可以降低能耗,节约生产成本。然而,润麦过程往往受到原粮品种、水质、加水量、时间、温度、季节和气候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小麦粉加工企业在润麦工艺中面临着润麦不均匀、容易滋生微生物等技术难题。详细介绍了小麦润麦的基本原理以及原粮、加水量、不同温湿度、时间等因素对小麦润麦的影响,重点阐述了热处理、振动、超声、真空、压裂破损、生物酶制剂、盐水、酸性水和其他减菌处理等不同润麦方式对小麦加工过程及产品品质的影响,总结了不同润麦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在当前国内实际生产应用情况,以期为小麦加工制粉企业提供借鉴,最后提出应针对不同小麦品种在润麦水分精准计算与调控、不同润麦方式结合及其对小麦粉应用品质影响方面继续开展深入研究。
    2  小麦粉组成对面团水分迁移及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应 欣,贺 伟,郭庆彬,张连慧
    2022, 30(6):9-16.
    [摘要](38) [HTML](150) [PDF 609.67 K](213)
    摘要:
    水分作为小麦粉面团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分布、存在状态对面团的加工特性、保藏性及制品品质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小麦粉由蛋白质、淀粉、脂肪、戊聚糖、矿物质等多种组分构成。小麦粉与水混合形成面团,在这一过程中面团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面团中各种组分的成分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对这些变化产生较大影响,间接决定了制品的品质。因此了解面团混合过程中的不同组分与水结合后的变化,对制品的品质控制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类梳理,系统分析了小麦粉中不同组分之间以及与水分子的相互影响机制,讨论了小麦粉不同组分的吸水持水特性,解析了小麦粉的不同组分对水分分布迁移的影响,总结了决定面团水分迁移和影响制品品质的关键成分即蛋白质、淀粉、破损淀粉、戊聚糖等,并剖析它们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以期进一步指导小麦粉制品的生产。
    3  基于不同小麦原粮的面包感官评价结果预测模型研究(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黄 序,杜昱蒙,陈 艳,祝 洁,崔朝阳,张瑞雪
    2022, 30(6):17-25.
    [摘要](24) [HTML](159) [PDF 621.88 K](158)
    摘要:
    收集了66个2021年国产高筋优质小麦样品(涉及12个品种),分析其理化指标及面包的感官属性。对不同品种小麦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面包感官评分的高低与面筋指数、最大拉伸阻力、搅拌时间、拉伸面积以及稳定时间等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同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相似度较高的小麦品种,可对烘焙专用面粉的开发和维持生产稳定性起到关键指导作用。对比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和神经网络模型三个方法建立的面包感官评分预测模型拟合质量,结果表明,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拟合性明显优于其他模型。使用神经网络模型,可快速预测不同品种小麦的烘焙特性,保证产品稳定性,也为开发更具有针对性的烘焙专用面粉提供参考。
    4  海藻酸丙二醇酯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研究(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郭子璇,张秀岩,魏晓明,郇美丽,惠 滢,姜培彦
    2022, 30(6):26-33.
    [摘要](29) [HTML](167) [PDF 8.11 M](147)
    摘要:
    将不同浓度的海藻酸丙二醇酯(PGA)加入小麦粉中,探究PGA对小麦粉糊化特性、面团流变性、微观结构及馒头质构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PGA后小麦粉的糊化温度由58.8 ℃升高至59.5 ℃、最大拉伸阻力由518 EU增加至597 EU,增加了近15%,同时水分在面团中的分布更加均匀,面团的硬度增加、流变特性中的损耗角的正切值tanδ(G'/G")持续增加,最终导致馒头的比容、光泽度和咀嚼性增加。实验结果表明,当小麦粉中PGA浓度为500~1 000 mg/L时的馒头品质最佳,过量的PGA会缩小馒头体积,使馒头口感变硬。PGA的亲水亲油性质促使水分更加均匀分布在面团结构中,显著影响面团的操作特性,促进馒头品质提升。
    5  中国传统食品酵母菌在谷物制品中的应用研究(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杨海莺,赵 凯,杨书林,高嘉星,牛兴和,李 慧
    2022, 30(6):34-45.
    [摘要](64) [HTML](161) [PDF 1.02 M](151)
    摘要:
    酵母菌在发酵谷物制品尤其是发酵面制品中扮演重要角色,影响制品的质构、香气、外观和营养等。为了选育特色谷物微生物发酵剂,改善发酵面制品品质,从采集于中国不同省市的传统老面、天然面种中分离酵母菌,结合形态学和26S rDNA序列比对进行酵母鉴定,并筛选出耐高糖、耐热、发酵力强的优质酵母菌,验证其在馒头、吐司面包、冷冻面团中的应用特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65株酵母菌,种类均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筛选出9株发酵力强的酵母菌,其中5株可改善馒头的比容、质构、口感,另4株耐高糖、耐热,可改善吐司面包的质构和风味,此外1株酵母抗冻性强,可延长冷冻面团的活力期。发掘的菌株有望将其开发成发酵粮谷制品的优质发酵剂,改善不同种类发酵面制品的性能,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特色产品,促进谷物加工产业的创新发展。
    6  “小麦加工及其制品品质提升”专栏介绍(杨书林)
    杨书林
    2022, 30(6):C6-C8.
    [摘要](17) [HTML](81) [PDF 1.87 M](153)
    摘要:
    7  临期食品利用的质量问题与监管研究(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吴志红,舒孟霞
    2022, 30(6):46-51.
    [摘要](41) [HTML](173) [PDF 501.43 K](158)
    摘要:
    临期食品的利用契合了我国传统的节俭精神,减少了食物浪费,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但是临期食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让大多数人对其望而却步。完善临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才能保障临期食品的利用,充分发挥临期食品利用的积极意义。从蓬勃发展的临期食品销售现实出发,对临期食品处理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临期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临期食品监管规范、加强社会监管力量、推动新技术应用的建议,为我国临期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8  小麦粉兰州拉面制作适宜性研究
    魏益民,赵 博,严军辉,张 磊,汪江华,张影全,张 波,郭波莉
    2022, 30(6):52-62.
    [摘要](29) [HTML](168) [PDF 593.42 K](145)
    摘要:
    兰州拉面通过餐饮业的连锁经营,使传统面制品成为品牌经营、以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的典范。在兰州拉面连锁经营过程中,适宜制作兰州拉面的小麦粉供给和产品标准化,是影响经营效益、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制粉企业需要适宜制作兰州拉面的小麦原料及面粉的质量标准。以陕西关中平原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磨制面粉为原料,通过专业拉面师傅拉面制作过程,以及专职食品感官评价人员拉面产品的感官评价,筛选适宜制作兰州拉面的小麦粉,为企业拉面粉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在拉面制作过程的感官评价中,拉面师傅对“拉伸力大小”比较敏感,其次为和面难易程度及面团软硬程度;小麦品种西农583、郑麦366、伟隆169、西农822、百农207和中麦578等品种适宜制作兰州拉面。研究发现拉面制作过程的感官评价总分与吹泡参数的关系较为密切,而拉面产品烹饪后的感官评价总分与拉伸参数的关系较为密切。
    9  元麦麸皮功能成分与产品开发的研究进展
    刘 畅,张 欣,魏亚凤,宋居易
    2022, 30(6):63-70.
    [摘要](20) [HTML](135) [PDF 741.02 K](111)
    摘要:
    麸皮是元麦加工的副产物,主要包括元麦的籽实皮、胚、糊粉层和少量淀粉胚乳部分。元麦麸皮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还含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酚类物质、植物甾醇等功能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调理肠道等多种生理活性,可满足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然而口感粗糙、消化性差等问题导致了元麦麸皮的加工利用不足、产品开发受限。近年来,在低碳与创新理念的倡导下,元麦麸皮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以其为原料的油脂类、膳食纤维类、发酵型产品及相关加工技术不断发展,激发出元麦麸皮的高效利用潜力。针对元麦麸皮功能成分与产品开发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突破元麦麸皮的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加速优质产品的商业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
    10  米粉品质评价及生产研究现状及展望
    成林梢,梁钦梅,姚镇江,林 莹
    2022, 30(6):71-79.
    [摘要](34) [HTML](141) [PDF 508.72 K](373)
    摘要:
    米粉是我国的传统食品,质构柔韧、富有弹性、口感爽滑,深受百姓喜爱。但米粉种类繁多且具有地域性强的特点,目前,在米粉品质评价指标和米粉原料的选择中,尚无统一的米粉类国家标准。因此,根据现有的相关研究,综述了米粉的分类,并从米粉的感官评价、理化特性和质构特性三个方面探讨米粉的品质评价指标,分析比较了适合生产米粉的大米所需要测定额指标及适宜范围,并从发酵、磨粉、糊化、老化、干燥5个方面探讨了米粉生产工艺对米粉品质的影响,论述了米粉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风险的控制要点,以期为建立统一的米粉评价标准和米粉选料原则、优化米粉工艺技术提供参考,并最大程度降低米粉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风险。
    11  烤箱制备新疆馕的品质与挥发性物质研究
    程 赞,毛红艳,赵晓燕,于 明,刘红开,张晓伟,王 萌
    2022, 30(6):80-87.
    [摘要](15) [HTML](148) [PDF 971.79 K](140)
    摘要:
    针对传统工艺制备新疆馕的不足之处,采用烤箱方式制备馕,并对自制馕和5种市售馕的氨基酸成分、风味物质和红外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共有17种氨基酸,其中自制馕的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市售的馕,且市售馕之间也存在差异(P<0.05);自制馕和市售馕中共有18种风味物质,与市售馕相比,酮类、酯类和有机酸化合物在自制馕中未发现;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分析显示自制馕中部分基本官能团特征峰的强度略低于市售馕,且峰位置没有变化,自制馕与市售馕之间的二级结构均以β-折叠和β-转角含量为主,但二级结构的百分含量有所差异,从而馕的品质也有所不同。
    12  油莎豆非油制品加工研究进展
    刘佳杰,邓淑君,万楚筠,沈汪洋,郝 琴
    2022, 30(6):88-95.
    [摘要](11) [HTML](131) [PDF 518.34 K](167)
    摘要:
    油莎豆又称虎坚果,莎草科莎草属植物,原产于非洲,作为一种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新兴农作物已被我国引进种植。油莎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其块茎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低胆固醇等医学保健功能。从油莎豆主粮制品、饮品、发酵制品和其他制品几个领域,阐述了油莎豆非油制品加工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油莎豆块茎以及其提油后副产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3  《饮膳正要》“含糖药食”用糖规律及养生思想论略
    丁 莹
    2022, 30(6):96-102.
    [摘要](9) [HTML](137) [PDF 443.78 K](116)
    摘要: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宫廷养生饮膳专著《饮膳正要》全书共记载了33种添加甜味成分的药食,这些药食涵盖了从主食菜肴、食疗药膳、汤煎饮料到道教服食各类食方,由于含糖含药的情况参差,统称其为“含糖药食”。“含糖药食”使用了包括白沙糖、沙糖、蜂蜜、饴糖、甘草等多元化的甜味剂,且十分注重区分用糖的场合与剂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糖和蜜的和剂、益气、润燥、止渴、解毒等功效。体现了《饮膳正要》将甜味成分的添加和使用亦视为养生食治干预活动的一部分,《饮膳正要》药食用糖活动中包含了元代的养生食疗思想,宫廷饮膳太医们注重开发包括甜味成分在内所有食材的食治功能,因此,《饮膳正要》所载“含糖药食”兼具宜人口感、保健功能和情志价值等多元化的养生功能,客观上反映了宋元时代糖、蜜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情况,投射出元人饮食用糖的特点,也体现了元朝民族融合背景下养生保健医学用糖的观念演变和发展趋势。
    14  核桃仁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徐子悟,惠佳如,吴细文,邓晓磊,孟 蕾
    2022, 30(6):103-113.
    [摘要](17) [HTML](183) [PDF 7.86 M](145)
    摘要:
    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讨核桃仁中活性成分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筛选得到34种核桃仁主要活性成分,并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其潜在靶点,用Genecards、OMIM及DRUGBANK数据库筛选ASCVD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以及Cytoscape软件建立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图提取核心靶点。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富集分析发现,核桃仁可调节PPAR信号通路、粘附连接、血小板活化、脂肪细胞中脂解的调节等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关键成分(槲皮素、杨梅素、鞣花酸、山萘酚)与核心靶标(AKT1、EGFR、SRC、CCND1、ERBB2)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果表明,核桃仁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增殖与炎症反应参与发挥延缓ASCVD的作用。
    15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山楂治疗冠心病潜在分子机制
    杨 敏,孟凡颖,孙 辉,杨柏荣,刘梦醒,陈 洁,范 奥,刘 媛
    2022, 30(6):114-123.
    [摘要](23) [HTML](144) [PDF 8.22 M](115)
    摘要: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山楂治疗冠心病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借助TCMSP、Gene Cards、OMIM等数据库搜集靶点信息,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对共同靶点进行GO、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初步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共筛选出6个山楂活性成分(谷甾醇、山萘酚、豆甾醇、槲皮素、表儿茶素、异鼠李素),10个山楂治疗冠心病核心靶点(JUN、AKT1、TNF、MAPK1、TP53、RELA、IL6、MAPK8、MAPK14、EGFR)。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山楂防治冠心病通路涉及癌症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乙肝、MAPK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异鼠李素和山萘酚均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性较好,推测这些成分可能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活性成分。山楂可能通过多成分(异鼠李素、山萘酚、槲皮素)作用于MAPK8、MAPK1、RELA等关键靶点,调节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来治疗冠心病,初步揭示山楂治疗冠心病的潜在作用机制。
    16  小麦不完善粒快速检测仪器研究(Online First, Recommended Article)
    张 越,路雪蕊,李树朋,孙媛媛,付倩慧,胡传良,申志雄,高 岩
    2022, 30(6):124-129.
    [摘要](30) [HTML](131) [PDF 691.20 K](251)
    摘要:
    采用图像分析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小麦不完善粒检测,研究开发了小麦不完善粒指标的自动快速无损检测仪器。通过验证该仪器检测小麦不完善粒的准确性、重复性、稳定性、台间差等相关性能参数,结果表明:该仪器检测性能稳定,准确性、重复性、稳定性、台间差均符合行业标准要求,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克服了人工检测主观性强、重复性差、不同人员间检验一致性较差等问题,可实现小麦不完善粒的自动快速无损检测,能够满足粮食收储企业、加工企业和检测机构的检测需要。
    17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小麦粉及其制品中硫脲的测定
    王 邱,何海彤,李锦清,周铭林,刘德群
    2022, 30(6):130-137.
    [摘要](18) [HTML](133) [PDF 855.73 K](154)
    摘要:
    旨在建立一种测定小麦粉及其制品中硫脲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小麦粉和挂面样品中的硫脲经纯水在25 ℃条件下超声提取15 min后,经离心、过滤后,由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0.02 mol/L磷酸-磷酸二氢铵缓冲溶液(pH=3)+甲醇=98+2,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36 nm,外标法定量。硫脲在0~2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9),方法检出限(S/N=3)为0.5 mg/kg,定量限(S/N=10)为1.5 mg/kg。小麦粉及挂面样品均在方法检出限、2倍方法检出限、10倍方法检出限3个水平进行了加标回收率实验和精密度实验,实验结果均符合GB/T 27404—2008《实验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理化检测》附录F中对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的要求。该方法准确、稳定可靠,能够满足小麦粉及其制品中硫脲的测定。
    18  GPC结合GC-MS/MS法快速测定植物油中多环芳烃
    彭星星,高海军,尹成华,刘 莹,戴冠苹,赵胜男,曹晶晶
    2022, 30(6):138-146.
    [摘要](46) [HTML](120) [PDF 787.19 K](190)
    摘要:
    建立了凝胶渗透色谱(GPC)前处理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检测植物油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1)添加16种多环芳烃的大豆油样品上GPC净化时其流出液采取分段收集的方法进行测定,0~19 min的流出液为油脂类杂质,19~28 min的流出液为前十种小分子量多环芳烃,28~36 min的流出液为后六种大分子量多环芳烃,说明凝胶渗透色谱并不是严格按照分子量大先出峰分子量小后出峰的顺序,在分离多种化合物时应该采用分段收集分段测定的方法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2)与GB/T 23213—2008中前处理方法相比,通过将样品量从4 g减少到1 g,使用环己烷乙酸乙酯(1+1)溶解后直接上GPC净化的方法,减少了提取过程,缩短了实验时间,节约了提取试剂,避免了提取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含量损失;(3)植物油中16种多环芳烃在GC-MS/MS上色谱峰响应值与其质量浓度(10~200 ng/m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超过0.99,检出限范围是0.02~0.50 μg/kg,定量限范围是0.08~1.67 μg/kg;(4)在16种多环芳烃标液添加水平为20 μL、40 μL、80 μL时16种多环芳烃平均回收率分别在85.30%~ 103.86%、91.08%~106.71%、88.01%~105.87%范围内,RSD分别0.69%~2.93%、0.64%~2.74%、0.75%~2.81%。该方法的精确度和灵敏度均能满足植物油中16种多环芳烃的测定。
    19  多层复合膜橄榄油总迁移量检测关键点的探究
    韦存茜,石鎏杰,李海燕
    2022, 30(6):147-152.
    [摘要](22) [HTML](131) [PDF 876.93 K](128)
    摘要:
    旨在研究多层复合膜在进行橄榄油总迁移量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将样品制成1.20 dm2的试样,按照标准GB31604.8—2021进行橄榄油中总迁移量的测试。结果发现,相同材质样品水分敏感判定结果不同,水分敏感样品调理与不调理,橄榄油总迁移量结果差异大;试样挥发物测定的实验结果也会影响到最终总迁移量的值,不同的多层复合膜的试样挥发物测定结果不同;复合膜由于材质不同,对橄榄油的吸附能力不同,萃取橄榄油会影响结果判定。因此,橄榄油中总迁移量的测试结果应充分考虑到试样水分调理、挥发物测定、橄榄油萃取次数等步骤,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0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植物油中双酚A含量方法研究(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柳永英,蒋文佳,胡 蓉,伍先绍
    2022, 30(6):153-158.
    [摘要](15) [HTML](138) [PDF 624.05 K](143)
    摘要:
    通过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植物油中双酚A含量测定的研究,建立了植物油中双酚A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乙腈提取,提取液经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和洗脱、浓缩、复溶、过滤后,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学性能考察表明,线性范围为0.003 333~0.666 7 μg/mL,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007 mg/kg,定量限为0.013 mg/kg;方法的回收率范围为90.8%~103.2%,7次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为2.8%。经验证确定该方法线性良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符合GB/T 27417—2017《合格评定 化学分析方法确认和验证指南》的要求,可为科学评价植物油中双酚A含量提供技术依据。
    21  GC-MS/MS测定地表水中32种农药残留
    赵 悦,黄碧嘉,何秀琴,罗绮雯
    2022, 30(6):159-168.
    [摘要](14) [HTML](128) [PDF 1.13 M](110)
    摘要:
    利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GC-MS/MS)技术,实现了对地表水中32种农药残留量的定性定量分析。实验通过对前处理优化,建立一次性提取出32种农残的方法;对目标化合物的质谱参数优化,筛选出多种定性离子进行确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引入环氧七氯B内标法消除了仪器离子化效率的不稳定影响;用配制基质标曲避免了基质效应对农残检测造成干扰。实验结果表明,待测农残在线性范围(10~600 μg/L)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系数≥0.995,检出限为0.04~0.08 μg/L,定量限为0.2 μg/L,加标回收率为73.9%~108.8%。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仪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优点,适用于地表水中多种农药残留的日常定量分析。
    22  低温干燥冷藏调湿多功能储粮系统及特性分析
    闫俊海,高 龙,刘 寅,孟照峰,王 顺,吴飞骏,谢亚琦,张士雯
    2022, 30(6):169-175.
    [摘要](39) [HTML](133) [PDF 648.54 K](144)
    摘要:
    干燥是粮食行业的主要耗能环节,目前粮食干燥多采用烘干机或烘干塔,热损失大、能耗高,有些以煤炭作为热源,环境污染严重。 另外,粮食长期储藏过程中易发生霉变和虫害,同时长期储藏会导致粮食水分过低影响粮食加工品质。实现粮食高品质、低能耗干燥及长期安全储藏和保证出库粮食的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提出了一种低温干燥冷藏调湿多功能储粮系统,并基于该系统开发了具有低温干燥模式、低温冷藏模式和加湿调质模式的设备,可实现“一站式”储粮,使储粮全程自动化控制。通过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三种工作模式下,机组出风参数均满足设计要求。对玉米和萝卜进行了初步干燥实验,玉米的平均干燥速度约1.1%/h、萝卜干燥平均干燥速度2.9%/h左右。通过对系统进行能耗分析可知,本机组与烘干机相比可节能19.4%左右,与冷凝去湿干燥机相比可节能51.7%左右。该设备的驱动能源为电能,环境友好,便于实现粮库的智能化建设,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23  基于最高粮温的储粮模式判定和储粮仓房等级划分研究
    郝立群,赵 旭,陈怡岑,李欣蔚
    2022, 30(6):176-180.
    [摘要](20) [HTML](126) [PDF 491.46 K](119)
    摘要:
    现阶段我国建设了各类储粮仓房,既有标准储粮仓房,也有“非标准仓房”。由于仓房型式、所用材料多种多样,在受太阳辐射、仓内外温度传导、粮堆内孔隙间热对流等条件的作用下,其获得的储粮效果不尽相同。为实现安全储粮目的,粮食仓储业制定了储粮模式判定标准,实现了安全储粮层次化管理,也将储粮硬件上的缺陷转化为储粮理论上的探索。本研究基于温度场分布理论,对采取不同保温措施的平房仓、不同型式的圆形仓房,进行常规测试、加密测试点测试与分析,提出取消储粮模式判定标准“平均粮温”这一判定指标,仅将“局部最高粮温”作为储粮模式唯一判定指标和储粮仓分为4个等级,最高温度超过30 ℃的不作为储粮仓使用的建议,从源头上改善储粮条件,使我国储粮仓型得到整体提升,旨在实现标本兼治。
    24  基于多物理场分析稻谷保质储藏的研究(网络首发、推荐阅读)
    刘家琦,杨开敏,余 海,王远成,杨 泰,李加斌
    2022, 30(6):181-189.
    [摘要](31) [HTML](152) [PDF 2.31 M](136)
    摘要:
    基于稻谷粮堆内部流动和热湿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结合稻谷黄变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全年自然储藏与分阶段自然储藏工况下,浅圆仓内部稻谷温度和水分分布的演化规律以及稻谷黄变规律。在温湿度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黄变对稻谷大跨度周期储藏的保质研究,结果表明:储藏365 d结束时,有通风条件的分阶段自然储藏的平均温度比全年自然储藏低约18 ℃,平均水分低约0.5%,平均黄度值低约0.8;低温空气通入高温粮仓既可以降低温度,又可以降低粮食水分,缓解稻谷黄变的进程,分阶段自然储藏更有利于稻谷的长期保质储藏;仓壁附近的稻谷极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可在仓壁外侧刷涂层,降低太阳辐射的影响。
    25  两种植物精油对印度谷螟的熏蒸活性研究
    胡恒志,牛 平,刘 娟,廖江花,刘 霞,文骁杰,李 超
    2022, 30(6):190-197.
    [摘要](20) [HTML](142) [PDF 473.76 K](142)
    摘要:
    研究了在室内条件下用薰衣草精油、罗勒精油熏蒸印度谷螟成虫、幼虫后的效果及虫的活性。采用密闭空气滤纸熏蒸法测定薰衣草精油和罗勒精油对印度谷螟成虫和幼虫的熏蒸作用,分析了薰衣草精油和罗勒精油对印度谷螟成虫、幼虫熏蒸作用的亚致死剂量。罗勒精油对印度谷螟幼虫的熏蒸作用强于薰衣草精油,经时间96 h、浓度为50 μL的薰衣草精油和罗勒精油处理后,印度谷螟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在92%和100%。薰衣草精油和罗勒精油在2 h下,3.5 μL时对印度谷螟成虫的死亡率为100%和83.33%;同样在2 h下,薰衣草精油使用量在3.5 μL时,印度谷螟死亡率最高,而罗勒精油使用量在4.5 μL时死亡率为99.33%。罗勒精油对印度谷螟幼虫的熏蒸作用显著高于薰衣草精油,而薰衣草精油对印度谷螟成虫的熏蒸作用显著高于罗勒精油。
    26  基于形态特征和多基因序列鉴定储藏稻谷的优势真菌
    祁智慧,张海洋,田 琳,庄 媛,李 冰,唐 芳
    2022, 30(6):198-209.
    [摘要](34) [HTML](140) [PDF 1.30 M](188)
    摘要:
    稻谷储藏期间,真菌生长会影响稻谷质量,严重时会产生真菌毒素,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确定储藏期间稻谷的真菌群落组成并准确鉴定优势真菌,是实现有效防控危害真菌的前提,对于保障稻谷的品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确定了不同地区粮仓内储存稻谷的真菌群落组成,并结合模式菌株和国际权威菌株序列,采用形态学观察及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准确鉴定我国储藏稻谷的优势种。结果表明,南方地区优势种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 niger和蒙地曲霉A. montevidensis(阿姆斯特丹曲霉A. amstelodami),北方地区优势种是多育曲霉Aspergillus proliferans和蒙地曲霉A. montevidensis。并阐述了南北方储藏稻谷主要优势种的详细鉴定过程及相关资料,为粮食中主要危害真菌物种的准确鉴定提供参考。
    27  2022年《粮油食品科技》1-6期总目录
    2022, 30(6):210-214.
    [摘要](32) [HTML](108) [PDF 498.79 K](78)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