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
2. 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5.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6. 科创中国“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入选期刊
7. “中国精品期刊展”入选期刊
8. 荷兰Elsevier-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9. 瑞典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收录期刊
10. 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收录期刊
11.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12. 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收录期刊
13. 英国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数据库收录期刊
14.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收录期刊
15.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16. OA开放获取典范期刊
2014, 22(6):1-5.
摘要: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运用粮堆生态学理论和现代控制技术,通过理论创新和集成创新,对原有储粮“四合一”技术进行全面升级,为我国高大平房仓实现机械化进出粮作业,为绿色储粮、节能增效,提升粮库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全面介绍了以高大平房仓两侧檐墙固定风道为核心变革的横向通风、负压分体式横向谷冷通风、多介质环流防治储粮害虫(包括横向充氮气调、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防虫、磷化氢环流熏蒸)和粮情云平台多参数检测系统等“四合一”升级新技术的技术内容、测试结果、使用效果和系统优势,提出了新建粮库和现有粮库技术改造的储粮工艺配置标准。
杨庭 , 吴娜娜 , 王娜 , 朱科学 , 谭斌 , 汪丽萍 , 田晓红 , 刘艳香 , 刘明
2014, 22(6):6-10.
摘要:将不同挤压条件下得到的糙米粉与小麦粉按1∶1比例进行混合,研究挤压改性对混合粉糊化特性及面条品质的影响,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物料水分的增加使混合粉峰值粘度增加,最低黏度和衰减值减小,挤压温度的增加,使混合粉峰值粘度、最低黏度和衰减值逐渐减小,回生值增大,相比之下,螺杆转速对混合粉以及面条特性影响较小;SEM试验结果显示添加挤压糙米粉的面条,其内部形成连续性网状结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面条吸水率与混合粉的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呈显著正相关,面条坚实度与混合粉峰值粘度、衰减值和最终粘度呈显著负相关。
杜浩冉 , 郑学玲 , 韩小贤 , 李利民 , 刘翀 , 卞科
2014, 22(6):11-16.
摘要:为了确定酵母冷冻面团馒头的最佳生产工艺,选取酵母添加量、加水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进行试验。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研究,建立了对酵母冷冻面团馒头感官总分影响的数学模型,确定了酵母冷冻面团馒头的最佳生产工艺。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酵母冷冻面团馒头感官总分的影响顺序为:发酵温度>酵母添加量>发酵时间>加水量。最佳工艺条件为:酵母添加量1.2 g、加水量51.2 mL、发酵温度35.7 ℃、发酵时间43.7 min,在此条件下预期的酵母冷冻面团馒头感官总分是76.8分,实际感官评价得分为76分。
2014, 22(6):17-19.
摘要:为了便于绿豆蛋白提取液的保存和运输,研究了通过喷雾干燥法将绿豆蛋白提取液制备成绿豆蛋白粉的工艺条件和最优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进风温度、出风温度、进料速率为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60 ℃,出风温度70 ℃,进料流量25 mL/min。该工艺条件所制绿豆蛋白粉色泽佳, 具有绿豆特殊的清香味, 且集粉率高,可达56%。为绿豆蛋白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相关的基础性参数。
2014, 22(6):20-22.
摘要:以水为提取剂,采用水煮醇沉法提取铁棍山药的山药多糖,以水提温度、料液比、浸提时间及乙醇体积分数4个影响因素,研究单因素对粗多糖得率的影响,L9(34)正交试验的结果表明,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0 ℃,提取时间2.5 h,乙醇体积分数75%,料液比1∶6(W∶V),粗多糖得率为6.77%,其中对山药粗多糖提取得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提取温度。
2014, 22(6):23-27.
摘要:研究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吸附介质,利用色谱技术对低聚木糖液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对不同吸附介质的筛选及不同因素对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对低聚木糖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最适的分离介质及最佳的分离条件。结果表明,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对低聚木糖液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优化后最佳的分离条件为流速1.5 mL/min、进料量为10 mL、进料浓度为30 g/100 mL、操作温度为70 ℃,低聚木糖液的纯度为95.68%,低聚木糖与单糖实现了较好的分离,为进一步工业化分离低聚木糖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4, 22(6):28-32.
摘要:采用加热处理、超声波处理和微波处理对可食性花生分离蛋白成膜液进行处理,观察不同处理对所制得的蛋白膜的机械性能、阻湿性能和透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75 ℃热处理30 min、功率1 000 W超声波处理3 min和功率500 W微波处理2 min,都能够显著增加膜的抗拉强度和透光性;通过热变性处理和超声波处理能够提高膜的阻湿性能,而微波处理对膜的阻湿性能影响较小。
2014, 22(6):33-38.
摘要:为高效利用冷榨花生粕优质蛋白质资源、减少残存油脂对蛋白质精深加工的影响,在综合考虑溶剂安全性和无水乙醇对蛋白质损失率及脱脂率影响的基础上,选择无水乙醇作为脱脂溶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二次旋转中心组合响应面优化技术考察了脱脂温度(X1)、脱脂时间(X2)和固液比(X3)的影响规律并构建了脱脂工艺二阶多项式非线性回归方程和数值模型。优化分析发现,在脱脂温度59.5 ℃、脱脂时间108 min和固液比1∶19的优化条件下脱脂率为92.56%,与模型预测值93.07%接近,偏差为0.55%。研究表明,单因素试验与二次旋转中心组合响应面优化联用能很好地应用于冷榨花生粕脱脂工艺的优化分析。
2014, 22(6):39-43.
摘要:研究了大孔树脂HPD400分离茶皂素的方法。以硅胶柱色谱方法制备得到了茶皂素对照样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色法测定茶皂素含量的方法。以静态吸附与洗脱方法初步筛选HPD系列大孔树脂,进一步以动态吸附与乙醇梯度洗脱的方法研究了HPD400树脂分离纯化茶皂素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HPD400大孔树脂的动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09.3 mg/g树脂,30%乙醇洗脱物茶皂素的含量为93.1%,50%乙醇洗脱物茶皂素的含量为87.1%;乙醇的总洗脱率达到80.3%。茶皂素主要由30%的乙醇洗脱,所得样品中茶皂素含量高,HPD400大孔树脂适合茶皂素的分离纯化。
2014, 22(6):44-45.
摘要:对市售深海鱼油胶囊中的脂肪酸化合物成分进行研究。通过甲酯化反应,以正己烷为溶剂直接进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脂肪酸甲酯成分进行分离并辅助NIST检索工具分析成分。结果表明鱼油胶囊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DHA、EPA等21种脂肪酸。通过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出各种脂肪酸相对含量,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70%。该实验方法简便快捷,可为同类产品脂肪酸含量研究提供借鉴。
2014, 22(6):50-53.
摘要:采用H2O2喷雾处理的方法对馒头品质及保质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2O2喷雾浓度和喷雾时间能明显影响其延长馒头保质期的效果。在H2O2喷雾浓度为20%、喷雾时间为5 s、静置时间为60 min时,馒头的保质时间从20 h延长至43 h,未检测出有残留的过氧化氢。
2014, 22(6):57-61.
摘要:研究了南烛叶中抗菌抑菌成分的提取和抑菌效果。选择乙醇为提取溶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确定其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5%、温度90 ℃、料液比1∶16、时间4 h;通过牛津杯法测定抑菌效果,南烛叶粗提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毛霉和曲霉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 mm、16 mm、13 mm、15 mm和14 mm;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南烛叶中主要抑菌成分黄酮含量为39.5 mg/g,并对南烛叶乙醇提取物对面制食品的贮存保鲜效果进行了研究,添加南烛叶乙醇提取物的面制食品经保温实验后,其菌落总数、理化指标酸度、病原性微生物等指标的测定结果均优于对照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2014, 22(6):62-66.
摘要:系统研究了果糖/天冬酰胺模拟体系中丙烯酰胺形成规律。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天冬酰胺添加量、果糖加入量4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果糖的添加量、加热温度和天冬酰胺的添加量对丙烯酰胺的产生影响显著。丙烯酰胺最大产生量的条件为:加热温度200 ℃,加热时间6.0 min,果糖添加量1.2 mmol,天冬酰胺添加量1.2 mmol。丙烯酰胺的生成量为1640.0 nmol。
2014, 22(6):67-70.
摘要:面包在高温烘烤过程中会产生丙烯酰胺,对食品安全带来一定危害。研究了食品添加剂对面包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主要包括硫酸钙、柠檬酸、茶多酚及其复合物。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钙、柠檬酸、茶多酚及其复合物,都具有降低面包中丙烯酰胺含量的作用。添加3种添加剂的复合物(硫酸钙1.0%、柠檬酸1.0%、茶多酚0.04%)后,面包中丙烯酰胺含量下降了63.3%。研究结果为降低面包中丙烯酰胺含量提供一条途径。
2014, 22(6):71-73.
摘要:大米中的维生素B1经酸解、酶解、氧化、萃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经过C18色谱柱,以甲醇∶0.05 mol/L乙酸钠溶液(pH=4.5)=35∶65作流动相,用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维生素B1在0~0.20 μg/mL的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65 ng/mL,三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均在95%以上,6次平行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93%,t检验表明本方法与GB/T 7628—2008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014, 22(6):74-77.
摘要:采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市售12种谷物(豆类)中的Pb、Cd含量,按照我国粮食污染物限量安全标准分析其污染水平,依据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重金属污染物最大允许摄入量(RfD值)评估谷物中Pb、Cd污染的膳食暴露风险。结果显示,以单一大米及大米、小麦粉和其他谷物搭配的两种谷物膳食模式的Pb、Cd污染暴露风险指数均<1,不存在健康安全暴露风险;但12种谷物样品均存在轻度Pb污染风险,玉米、燕麦、小麦粉等样品存在轻度Cd污染风险,大米、豌豆和蚕豆等样品处于Cd污染警戒线,应加强对农产品销售市场重金属污染安全风险的监测。
2014, 22(6):78-82.
摘要:研究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快速检测白酒品质。以不同品牌、不同香型和不同比例掺假白酒为检测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对电子鼻整体气味响应图谱和电子舌在1、10、100和1000Hz四个不同频段脉冲激发下的金、银、钨、钛四个工作电极组成的传感电极阵列响应信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电子舌对不同品牌和不同香型白酒的区分能力要优于电子鼻,且LDA的识别效果较PCA更好;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定量预测模型,在主成分数取5时,电子舌所建模型最优。用独立样品检验模型精度,模型预测值和参考值的相关系数为0.881。研究结果可为白酒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提供支持。
2014, 22(6):88-91.
摘要: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酶制剂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开发出面包用复配型酶制剂。实验结果表明,酶制剂单一使用时,α-淀粉酶添加量是0.04 g/100 g,木聚糖酶为0.08 g/100 g,脂肪酶为0.04 g/100 g,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为0.12 g/100 g。复配酶制剂在小麦粉中的添加量是α-淀粉酶0.02 g/100 g、木聚糖酶0.02 g/100 g、脂肪酶0.01 g/100 g、TG酶0.03 g/100 g。通过在复配酶制剂中添加淀粉和蔗糖,配制成使用量为2‰的面包用复配型酶制剂,该复配型酶制剂能使面包评价总分提高30分以上。
2014, 22(6):92-94.
摘要:为提高黑米饮料加工的出汁率,应用中温α-淀粉酶处理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蒸煮时间10 min、糊化时间20 min、中温α-淀粉酶用量1%、酶解温度70 ℃的条件下,黑米出汁率为80.25%。与未经中温α-淀粉酶处理的黑米相比,处理后黑米出汁率提高26.88%。表明中温α-淀粉酶处理可提高黑米出汁率,缩短榨汁时间。
2014, 22(6):95-99.
摘要:为探讨蛀食性害虫玉米象、米象侵害后小麦粗淀粉含量和全麦粉糊化特性的变化,选用河南产储藏3年的商品小麦为材料,按不同虫种分组,设定不同的虫口密度和侵害时间,检测害虫感染后小麦粗淀粉含量和全麦粉的糊化特性。结果表明:玉米象和米象不同程度感染后小麦粗淀粉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同一虫口密度随着蛀蚀时间的延长,还是同一蛀蚀时间下随虫口密度增加,其感染后的全麦粉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均呈下降趋势;糊化温度呈上升趋势,峰值时间基本无变化;粗淀粉含量与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峰值时间无相关性。
2014, 22(6):100-105.
摘要:综述了稻谷及其加工产品的平衡水分测定方法、吸湿平衡时间、等温线拟合方程以及平衡水分数据影响因素,以促进我国杂交稻谷、转基因稻谷、地方特色稻谷的吸湿特性分析。
2014, 22(6):106-109.
摘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粮仓内温度和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研究。在数值模拟过程中,对真实粮仓进行一定的简化,建立了相似的物理模型,并与经典实验做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根据多孔介质的局部热质平衡原理和体积平均法,对不同初始温度的粮堆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获得了粮食内部水分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温差从20 ℃增加到40 ℃时,粮仓内水分和温度变化也随之加剧。研究结果为预防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发生霉变、结露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 22(6):115-117.
摘要:采用滤纸药膜法和拌粮法,分别测试微生物杀虫剂甲维盐对玉米象成虫的触杀作用和种群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甲维盐对玉米象成虫具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和很强的种群抑制作用。其触杀作用随着时间延长和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强,经16 μg/cm2浓度处理72 h后,校正死亡率为40.0%;其子代种群抑制作用效果大于当代种群抑制作用,16 mg/kg甲维盐对玉米象当代种群抑制率为95%,4 mg/kg甲维盐对玉米象子代种群抑制率为100%。为微生物杀虫剂甲维盐在储粮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基本依据。
2014, 22(6):118-121.
摘要:为研究油辣椒制品的均匀灌装技术,以油辣椒制品的均匀搅拌为研究内容,以油辣椒固液二相流混合物为对象,分析平直桨叶倾角分别为0°、30°、45°、60°时的搅拌效果。以Fluent软件为计算平台,对运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桨叶倾角30°时搅拌效果较理想,但底部仍存在局部搅拌死角。减小桨叶与搅拌槽底部距离后重建模型,结果表明,混合物流动情况进一步改善,固相在混合物中分布均匀,与预期效果相符。可将此方法作为油辣椒制品自动化灌装技术的研究数值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