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食品科技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
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科创中国“2022、2023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入选期刊
“2022中国精品期刊展”入选期刊
荷兰Elsevier-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瑞典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收录期刊
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收录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 收录期刊
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收录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收录期刊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2014年第22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六种杂豆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
    汪丽萍 刘艳香 田晓红 刘明 吴娜娜 谭斌
    2014, 22(4):1-5.
    [摘要](686) [HTML](0) [PDF 0.00 Byte](209)
    摘要:
    以绿豆、奶花芸豆、红小豆、豌豆、英国红芸豆、小扁豆为材料,采用湿磨法提取淀粉,以大米、小麦淀粉为对照,对杂豆淀粉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种杂豆淀粉颗粒形貌相似,颗粒普遍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均匀度较好。在相同制备条件下,杂豆淀粉间的水分、灰分和蛋白质差异较明显。杂豆淀粉间的直链淀粉和回生淀粉含量差距不大,均达40%以上。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润力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杂豆淀粉间的透光率差异显著,普遍较小麦、大米淀粉的透光率要好。杂豆淀粉间的糊化特性差异显著,热特性差异不显著,淀粉分子结晶度相近,糊化难易程度比较接近。杂豆淀粉与小麦、大米淀粉理化性质差异显著。
    2  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米渣中蛋白质工艺的优化
    尹亚军 张翔宇 廖卢艳 张喻
    2014, 22(4):6-9.
    [摘要](833) [HTML](0) [PDF 0.00 Byte](187)
    摘要:
    以淀粉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米渣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处理结合淀粉酶酶解的方法提高其蛋白质含量,研究了超声功率、超声温度、液固比、加酶量、酶解时间对大米蛋白纯度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确定了米渣中蛋白质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即超声功率120 W,超声温度60 ℃,加酶量50 U/g,液固比12∶1,酶解时间140 min。在此条件下大米蛋白质的纯度为82.4%,回收率达87.5%。
    3  微细化淀粉颗粒形貌及显微结构分析
    易军鹏 任广跃 李欣 李丹 陈媛媛
    2014, 22(4):10-14.
    [摘要](791) [HTML](0) [PDF 0.00 Byte](267)
    摘要:
    采用真空球磨设备,以食用级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及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不同粒度的微细化淀粉,并对淀粉粒度变化、形貌及聚集态结构等进行表征。扫描电镜形貌分析表明,淀粉颗粒在球磨处理过程中,其形貌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淀粉颗粒破碎首先发生在颗粒的缺陷处、裂纹处、结晶区处等应力相对集中的区域,当球磨处理时间继续增加时,会呈现一种细化与团聚并存的动态平衡;研究中还发现,淀粉在微细化处理中,并不单是淀粉表面薄层逐渐剥落的过程,大多淀粉颗粒呈现出大块层破碎、淀粉核心崩解等现象。
    4  正交实验优化昆虫面包的配方
    徐晨 赵晨霞
    2014, 22(4):15-18.
    [摘要](876) [HTML](0) [PDF 0.00 Byte](245)
    摘要:
    食用昆虫富含蛋白质,可做营养补充剂添加到面包中,以提高营养价值和可食用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研究添加不同昆虫浆液、改良剂、酵母菌和白砂糖对面包食用品质的影响,确定了最优添加剂种类及配方,即大麦虫浆液添加量为15 mL,面包改良剂添加量为1.5 g,酵母菌添加量为1.5 g,白砂糖的添加量为15 g。
    5  小麦粉多点供料气力输送系统的研究
    刘宝华 李振亮 李亚 苏俊明
    2014, 22(4):19-21.
    [摘要](692) [HTML](0) [PDF 0.00 Byte](262)
    摘要:
    为企业设计小麦粉给料系统时,针对企业提出的物料在混料工艺前需要存储一段时间的特定要求,为保证连续供料,通过多储料罐进行小麦粉的存储与供料,设计了小麦粉多罐供料气力输送系统,确定了系统管道直径、风速、料气混合比等参数以及系统运行所需风机的风量与功率,同时通过组态王对系统运行进行监控,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
    6  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提纯工艺研究
    刘华鼐 叶勇
    2014, 22(4):22-25.
    [摘要](791) [HTML](0) [PDF 0.00 Byte](223)
    摘要:
    应用尿素包合法对茶油中的油酸、亚油酸进行纯化。通过阶梯式降温,使饱和脂肪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依次分开。考察了第一阶段结晶温度、第二阶段结晶温度和尿素用量对油酸得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为:第一阶段结晶温度为5 ℃,第二阶段结晶温度为-10 ℃、尿素用量为1∶1。此时,油酸和亚油酸的得率分别为86.19%和82.17%。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结晶温度是影响纯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实现了对油酸、亚油酸的分离纯化,为茶油在食品及医药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  菜籽油和辛酸酶法合成结构脂质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栾霞 王瑛瑶 郭咪咪 段章群
    2014, 22(4):26-30.
    [摘要](841) [HTML](0) [PDF 0.00 Byte](192)
    摘要:
    对菜籽油(RSO)和辛酸(CA)酶法合成结构脂质(SLs)的特性和氧化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α-生育酚(α-TOH,25~1 000 mg/kg)、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25~200 mg/kg)、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25~200 mg/kg)、二叔丁基对甲酚(BHT,25~200 mg/kg)、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25~200 mg/kg)和没食子酸丙酯 (PG,25~200 mg/kg)等抗氧化剂对提高SLs氧化稳定性的效果。结果表明,RSO和SLs在110 ℃下诱导时间(IT)分别为7 h和6 h,添加α-TOH几乎不能提高SLs的氧化稳定性(r为0.169);而添加TBHQ、PG、BHA、BHT和AP都能显著提高SLs的氧化稳定性(r分别为0.994,0.948,0.975,0.974和0.985)。SLs和RSO在60 ℃下加热15 d过氧化值(PV)、共轭二烯酸值(CD)和茴香胺值(AV)显著增加,但RSO和SLs的PV、AV增加幅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它们的CD变化幅度有显著差异(P<0.05)。SLs中CA的插入,一方面增加了饱和脂肪酸,提高了氧化稳定性;另一方面稀释了原料油脂中所含的抗氧化剂浓度,降低了氧化稳定性。
    8  棉籽油煎炸过程理化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
    常明 付循照 刘睿杰 金青哲 王兴国
    2014, 22(4):31-33.
    [摘要](859) [HTML](0) [PDF 0.00 Byte](215)
    摘要:
    棉籽油是我国常用的食用油,棉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使其具有良好的煎炸稳定性、起酥性及煎炸食品的营养和感官特性。煎炸过程中,棉籽油与水分、氧接触后发生水解、氧化、聚合以及裂解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引起各个理化指标变化。对棉籽油煎炸鸡排过程中,棉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p-茴香胺值、极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连续检测,研究棉籽油在煎炸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极性物质、酸价、羰基价、电导率的变化在煎炸过程中与煎炸时间成线性关系,可有效反应棉籽油品质变化。
    9  全谷物对Ⅱ型糖尿病干预机理的研究进展
    赵琳 李宗军 吴硕 伍鹤 刘安然
    2014, 22(4):34-37.
    [摘要](729) [HTML](0) [PDF 0.00 Byte](233)
    摘要:
    全谷物食品是一大类健康谷物食品,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迅速。综述了全谷物对糖尿病防控的意义,以及全谷物食品干预II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主要涉及到胰岛素敏感性、炎症以及肠道微生物。对我国全谷物食品开发和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10  鹰嘴豆营养功能特性及其应用
    赵堂彦 孟茜 瞿恒贤 江洪海 王琴 顾瑞霞
    2014, 22(4):38-41.
    [摘要](851) [HTML](0) [PDF 0.00 Byte](246)
    摘要:
    综述了鹰嘴豆的营养成分、药理作用、功能食品应用的研究进展,从传统中医和现代药理方面介绍了鹰嘴豆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抗氧化等功能特性,以及其在豆乳系列饮料、豆酸奶制品、保健食品的营养强化剂等方面的应用。鹰嘴豆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与功能,将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11  超声波辅助提取麦胚黄酮的技术研究
    李良玉 曹荣安 于伟 贾鹏禹
    2014, 22(4):42-47.
    [摘要](753) [HTML](0) [PDF 0.00 Byte](222)
    摘要:
    以麦胚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麦胚总黄酮的工艺技术参数,研究超声波功率、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等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SAS 8.2统计分析系统对二次旋转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优化结果显示:超声功率346 W、液料比29∶1、超声温度61.6 ℃、超声时间31.2 min时,麦胚总黄酮的提取率达到73%±0.5%。
    12  植物源食品防腐剂抑菌机理和效果及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张媛媛 李艳利 李书国
    2014, 22(4):48-53.
    [摘要](781) [HTML](0) [PDF 0.00 Byte](236)
    摘要:
    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因其安全性高、抗菌性强以及来源广泛等优点,已成为食品防腐保鲜研究的热点。系统地介绍了几类天然植物源防腐剂种类、抑菌效果、抑菌机理及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植物源防腐剂主要包括蛋白类、肽类、多糖类、黄酮类、多酚类、萜类、精油及植物自身成分的酶解产物等。目前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作为天然防腐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防腐剂成分的鉴定、量效关系、不同防腐物质间协同增效作用效果及机理、风险分析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天然食品防腐剂研究、开发及应用方面的建议。
    13  微波辅助萃取—液相—质谱/质谱法测定食品中苯并(α)芘含量
    蓝长波
    2014, 22(4):54-57.
    [摘要](884) [HTML](0) [PDF 0.00 Byte](178)
    摘要:
    为建立食品中苯并(α)芘(B(α)P)含量的微波辅助萃取—液相—质谱(MAE-LC-MS/MS)测定方法。 样品经微波辅助萃取技术(MAE)前处理,用反相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水(70:30,V/V),流速0.2 ml/min,用串连三重四极杆以电喷雾正离子MRM模式检测,以B(α)P 252.3→224.3、B(α)P-d12 264.4→232.4为定量离子对,采用B(α)P-d12内标法定量。 结果表明:B(α)P的检出限为0.01 μg/kg,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10 μg/mL、相关系数为0.9999。精确度良好,日内RSD<0.5%、日间RSD<1%,回收率为97%~103%。可用于测定食品中B(α)P含量。
    14  微波消解—离子色谱法测定面制品中磷酸盐含量
    杨笑 陈波
    2014, 22(4):58-60.
    [摘要](761) [HTML](0) [PDF 0.00 Byte](229)
    摘要:
    为建立用微波消解进行样品前处理,离子色谱法测定面制品中的磷酸盐含量的检测方法。用离子色谱带电导检测器进行分离测定,色谱柱为IonPac AS19(4×250 mm), 35 mmol/L氢氧化钾为淋洗液,流速为1.0 mL/min。结果表明加标回收率在97.0%~115.0%范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0.5%,在1.0~50.0 mg/L范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系数大于0.999。该法具有操作简便、分析快速、准确等优点,能满足面制品中磷酸盐含量检测要求。
    15  植物油不溶性杂质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张春娥 张蕊 张丽
    2014, 22(4):61-62.
    [摘要](917) [HTML](0) [PDF 0.00 Byte](219)
    摘要:
    针对现有国标GB/T 15688—2008方法在测定植物油不溶性杂质含量时,滤纸表面油渍洗涤步骤耗时长,测定效率低的缺点,研究用Soxtec索氏浸提装置的淋洗方式替代国标规定的滤纸表面油渍冲洗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 Soxtec淋洗方式结果准确,与标准方法相比,连续处理6个样品可节省操作时间至少5 h,且具有重现性好,节约试剂和减少试剂污染等优点。对于未经脱色的深色油脂,Soxtec淋洗也能充分洗掉滤纸上残留的色素。因此,同时分析多个油脂样品不溶性杂质含量时,采用Soxtec索氏浸提装置淋洗方式效率更高。
    16  江苏省2013年新收获粳稻质量和品质情况调查
    陈建伟 张祎 贾继荣
    2014, 22(4):63-65.
    [摘要](816) [HTML](0) [PDF 0.00 Byte](184)
    摘要:
    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是一项直接服务于粮食收购、服务于“三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主要介绍了2013年江苏省新收获粳稻的质量和品质调查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全省新收获粳稻平均出糙率为81.5%,较2012年提高0.3%,整精米率为67.6%,提高2.9%,不完善粒为3.1%,有所下降,总体质量状况好于2012年,苏北好于苏南;优质品种的达标率有所提高。
    17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戴炳业 唐清华 胡燕 史修娟 徐志祥
    2014, 22(4):66-71.
    [摘要](849) [HTML](0) [PDF 0.00 Byte](261)
    摘要:
    农药残留问题已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建立快速、灵敏、高效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势在必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在分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农药残留检测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应用的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
    18  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现状与监管体系对策分析
    张庆娥 杨军
    2014, 22(4):72-75.
    [摘要](843) [HTML](0) [PDF 0.00 Byte](214)
    摘要:
    分析了粮食质量安全现状,并从粮食生产、收获、收购、存储等多个环节质量安全现状与质量监管体系运行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提出创新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路,为构建较为完善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19  转基因小麦外源基因插入位点初步分析及检测方法的建立
    段晓亮 许兰杰 刘志勇 梁荣奇
    2014, 22(4):76-81.
    [摘要](914) [HTML](0) [PDF 0.00 Byte](198)
    摘要:
    利用染色体步移(genome-walking)原理和巢式PCR方法,对转基因小麦外源基因sGNA插入位点的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此建立了sGNA基因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的方法。根据sG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利用Takara公司提供的简并随机引物,通过染色体步移法扩增到了转sGNA基因株系zy2-18的插入位点的边界序列,分析得到的边界序列可知,外源基因片段是通过部分同源重组的方式与小麦基因组进行整合的,整合位点位于A染色体组。检测结果显示携带外源基因sGNA的质粒在与小麦基因组整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剪切,且Ubi启动子与bar基因被切除,保留了两个串联的NOS基因,且在4 500~4 520 bp区间发生了重组后的缺失,而在4 786~4 810 bp区间有一段碱基序列插入,导致插入区段的小麦基因组序列发生重排,初步分析外源基因是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进行整合的。通过验证,证明了插入位点信息的准确性,并初步判断插入位点位于小麦A染色体组。因此,随机引物法genome-walking可以作为转基因小麦安全检测及身份识别的有效方法。
    20  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产微生物油脂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徐洪章 叶小金 薛冬桦
    2014, 22(4):82-85.
    [摘要](705) [HTML](0) [PDF 0.00 Byte](202)
    摘要:
    对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产微生物油脂动力学进行研究,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 Piret方程分别建立了微生物油脂发酵过程菌体生长和油脂合成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同时对试验值与模型进行了验证比较,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对微生物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玉米秸秆为原料、深黄被孢霉为菌株,好氧间歇发酵,得到生物量为10.63 g/L,油脂含量为49.53%。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能较好地吻合,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产微生物油脂发酵的过程。
    21  黑曲霉发酵提取甘薯渣中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研究
    田亚红 常丽新 贾长虹 孟繁博
    2014, 22(4):86-88.
    [摘要](799) [HTML](0) [PDF 0.00 Byte](198)
    摘要:
    以甘薯渣为原料,对黑曲霉发酵提取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DF)的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发酵时间、料液比及接种量对IDF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甘薯渣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条件为发酵时间120 h、料液比1∶40、接种量6%,在此条件下IDF得率为24.39%,所制得的甘薯渣膳食纤维素的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为4.33 g/g、3.57 mL/g。
    22  谷物和油料比热测定的研究进展
    郑亿青 张来林 李兴军 姜平
    2014, 22(4):89-94.
    [摘要](737) [HTML](0) [PDF 0.00 Byte](240)
    摘要:
    比热是粮食干燥和储藏通风中热传递计算的重要工程参数。介绍了比热概念、经验计算公式及近年的主要测定方法。总结了谷物和油料比热测定值及其与含水率、温度及品种之间的关系。
    23  基于图像处理的储藏小麦电导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刘莉 王若兰 王志山 张丽丽 曹志帅
    2014, 22(4):95-97.
    [摘要](816) [HTML](0) [PDF 0.00 Byte](235)
    摘要:
    定期测定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的电导率值,同时用扫描仪采集小麦的表面图像并提取其图像特征,研究储藏过程中小麦的颜色特征参数与电导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R值、G值、B值、I值、电导率均与储藏时间均呈极显著性相关。与电导率相关性最显著的是I值,其中,瑞星1号小麦的电导率与I值的数学模型:y = 1.3E-16x^8.4613(电导率值为y,I值为x,下同),R^2= 0.869;郑麦8998小麦的电导率与I值的模型:y= 1.7E-18x^9.2785,R^2 = 0.913;两种小麦的电导率与I值的模型:y=1.0E-8x^4.5932,R^2=0.676。
    24  蛀食害虫对小麦淀粉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张玉荣 吴琼 周显青 王海荣 张鸿一
    2014, 22(4):98-102.
    [摘要](901) [HTML](0) [PDF 0.00 Byte](201)
    摘要:
    探讨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米象(Sitophilus oryzae)和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三种蛀食性害虫不同感染程度对小麦淀粉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为小麦科学储藏量化指标提供依据。选用河南产储藏2年的商用小麦,按不同虫种分组,设定不同的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检测小麦样品降落数值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与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增加和感染时间延长,样品的降落数值呈波动上升趋势,POD活性呈下降趋势;三种害虫侵害后的样品降落数值与感染时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OD活性与感染时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降落数值与POD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二者与虫口密度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25  土堤仓储藏小麦的品质变化研究
    孙慧
    2014, 22(4):103-106.
    [摘要](723) [HTML](0) [PDF 0.00 Byte](184)
    摘要:
    为了研究土堤仓的储粮性能,探讨土堤仓储粮是否在国家规定的粮油正常储存年限内适宜储存,对土堤仓中的小麦在储藏期间的各项品质指标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储存量10 000 t以上的大型土堤仓整仓的小麦各项储存品质指标下降速度与高大平房仓相比差别不大,甚至有些仓的下降速度慢于高大平房仓;储存3~5年后,其色泽和气味正常,品尝评分值在70分以上,面筋吸水量大于180%,小麦适宜继续储存。但小型土堤仓储粮品质下降速度快于高大平房仓,个别指标检测为轻度不宜存,应尽快轮换处理。
    26  储粮生物危害物特征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构建
    王贵财 史卫亚 张德贤 王峰
    2014, 22(4):107-110.
    [摘要](783) [HTML](0) [PDF 0.00 Byte](224)
    摘要:
    分析农业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储粮生物危害物防治水平、储粮要求和粮仓实际情况,利用Visual Studio.NET 2008和SQL Server 2008构建储粮生物危害物特征信息数据库。该库系统详细收录了储粮生物危害物的相关信息等。同时还展示了系统运行界面,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27  惰性粉在稻谷储藏中的应用技术
    潘德蓉 李燕羽 曹阳 卢德杰
    2014, 22(4):111-113.
    [摘要](858) [HTML](0) [PDF 0.00 Byte](266)
    摘要:
    采用惰性粉在高温高湿的粮库开展稻谷储藏应用研究,通过对平房仓储藏稻谷进行惰性粉粮面拌合(150 mg/kg)和设置防虫线,与应用常规储粮技术的对照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试验仓,在1年7个月的储藏时间内,仅在2013年10月检测到储粮害虫密度4头/kg,于2013年10月份进行了1次磷化铝熏蒸杀虫,储藏至今(2014年4月)还属基本无虫粮。对照仓,在2013年储藏期间虫害两次达到严重虫粮等级,即7月份检测虫害密度28头/kg,10月份检测虫害密度24头/kg,进行了两次磷化铝熏蒸杀虫;在2014年4月,储粮接近严重虫粮等级,又进行了第3次熏蒸。由此可见惰性粉储粮技术的应用,试验仓熏蒸次数比对照仓少2次,降低了储粮过程中的虫蚀损耗,减少了粮食保管成本及保化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对粮食储藏品质未见不良影响。因此,惰性粉储粮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在以后的储粮中推广应用。
    28  空调控温技术在偏高水分稻谷储藏中的应用
    陈素君 赵国武 陈刚
    2014, 22(4):114-116.
    [摘要](723) [HTML](0) [PDF 0.00 Byte](216)
    摘要:
    针对稻谷的储藏不稳定性,利用空调对高大平房仓散存偏高水分稻谷进行仓温控制,把粮堆表层平均粮温控制在20 ℃以内,创造准低温的储粮环境,有效控制稻谷表层粮温的上升,抑制虫霉繁殖,减少储粮污染,保证储粮品质,减少水分损耗,增加储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