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栋,刘秀明,冒德寿,夏建军,者 为,段焰青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 昆明 650202)
摘 要:利用GC/MS对甘牛至油中香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通过质谱库检索,保留指数比对,分析并确定了58个化合物,占甘牛至油香味成分95.61%,采用保留指数来鉴别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提高了对甘牛至油中成分定性的准确性。通过香气分析,确定了甘牛至油中关键致香成分分别为芳樟醇、α-松油醇、1,8-桉叶素、乙酸芳樟酯、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莰烯、β-石竹烯、桧烯、樟脑、龙脑等,为甘牛至油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甘牛至油;气相色谱/质谱;香味成分;保留指数
甘牛至,又名马郁兰,属于唇形科,牛至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西亚和北非,主产区为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地区,在我国也有引种。甘牛至油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甘牛草中提起,为绿黄色液体,具有治疗哮喘、咳嗽、消化不良、风湿牙痛和心脏病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因其具有独特辛香、木香,味道甘甜,略有苦药香味、辣味、樟脑味[1-4],已经被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批准允许使用的食品香精,可用于调配食品、日用香精、酒类等。目前关于甘牛至油中香味成分报道相对较少[5],而针对其成分进行香气特征分析研究未见报道,同时,关于天然提取香源料中应用保留指数法对其色谱分析结果进行鉴定报道较少[6]。本实验通过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辅助定性,对甘牛至油香味成分进行研究,鉴别同分异构体或同系物,提高定性准确性。通过对甘牛至油成分进行香气特征评价,确定其关键致香成分,为甘牛至油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1.1 材料及仪器
甘牛至油:由某香精香料公司提供;二氯甲烷、甲醇、正己烷(GR级):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正构烷烃(C7~C30):美国Sigma-Aidrich公司。
Agilent7890A/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 Tloede公司;10 mL移液器:德国Eppendorf公司。
1.2 仪器工作条件
1.2.1 色谱条件
RXi-5sil MS石英毛细管柱(60 m×0.25 mm×0.25 μm),载气为氦气(纯度99.999%),流速:1.0 mL/min。升温程序:初始温度60 ℃,保持6 min;以3 ℃/min的速率升温至180 ℃;再以10 ℃/min的速率升温至230 ℃,保持10 min。进样口温度:250 ℃,进样量:1.0 μL,分流比:10∶1,溶剂延迟6 min。
1.2.2 质谱条件
离子源:电轰击电离(EI)源;离子源温度:230 ℃;四极杆温度:150 ℃;电离能量:70 eV;传输线温度:280 ℃;扫描范围(m/z):40~450,质谱检索库:Nist11谱库。
1.2.3 定性定量方法
甘牛至油经过GC/MS分析后,通过Nist11质谱库进行自动检索,然后利用本实验开发的保留指数软件计算出各香味成分保留指数,将软件计算的保留指数与ESO精油数据库中保留指数进行比对(可接受误差不超过3%),对其各个成分进行定性,并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
1.3 实验方法
1.3.1 样品的处理
根据样品性质,采用直接稀释进样,具体操作如下:准确称取甘牛至油0.20 g,用甲醇∶二氯甲烷(体积比为1∶4)混合溶液稀释到10 mL,进样前需要将样品用0.45 μm有机相滤膜过滤,测定按照1.3仪器工作条件进行。
1.3.2 正构烷烃溶液配制
准确称取正构烷烃C7~C30标准品,用正己烷稀释成质量分数为5%溶液,按照1.3仪器操作条件进样,求出正构烷烃C7~C30保留时间。
2.1 甘牛至油香味成分分析
甘牛至油经GC/MS检测所得到总离子流色谱图见图1,采用Nist11质谱库进行检索后,与ESO香精保留指数进行对比对其定性,利用面积归一化计算出甘牛至油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甘牛至油香味成分的定性结果
续表
注:保留指数(计算值)由自我开发的保留指数软件计算而得,保留指数(引用值)采用文献[7]的数据。
图1 甘牛至油气相色谱/质谱总离子流色谱图
通过质谱库检索和人工图谱解析,结合保留指数比对,分析并确定了58个化合物,占甘牛至油中化学成分95.61%,其中醇类15个,杂环类1个,醛类1个,酯类10个,烷烯烃类22个,酮类3个,其它化合物6个。主要化学成分包括:1,8-桉叶素(44.34%)、芳樟醇(17.16%)、α-松油醇(4.89%)、β-蒎烯(4.65%)、乙酸芳樟酯(3.60%)、α-蒎烯(3.47%)、樟脑(1.71%)、月桂烯(1.66%)、龙脑(1.59%)、莰烯(1.43%)、β-石竹烯(1.33%)。
2.2 甘牛至油的香气评价
甘牛至油具有独特辛香、木香,味道甘甜,略含些苦药香味、辣味、樟脑味,可用于调配食用香精、日用香精、酒用香精。因其成分复杂,各种香味成分对整体香味贡献值不一样,因此,对甘牛至油成分进行香气评价,分析其关键致香成分,能够为其产品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调香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评价结果见表2、表3。
表2 香气评价
续表
表3 致香成分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α-松油醇、芳樟醇、乙酸芳樟酯使甘牛至油具有甜香、花香、木香、柑橘香;蒎烯、月桂烯、莰烯、β-石竹烯、桧烯使甘牛至油具有萜气香气、松香、药香、辛香;1,8-桉叶素、樟脑、龙脑使甘牛至油具有樟脑特征香。萜气香、甜香、花香、松木香、药香、樟脑香等构成了甘牛至油特征香气。
2.3 保留指数在定性鉴定中的应用
天然香原料成分及其复杂,存在大量同分异构体或同系物,仅采用质谱库检索定性,往往会出现定性结果不准确[8]。ESO精油数据库收录了大量香精香料保留指数。为了保证定性可靠性,往往通过质谱库检索后,利用ESO精油数据库进行辅助定性,这样能够提高天然化合物定性准确性,减少了误判和错判,表4列举了保留指数用于甘牛至油香味成分定性鉴定的2个实例。
表4 保留指数在甘牛至油香味成分鉴定中的应用实例
注:保留指数(计算值)由开发的保留指数软件计算而得,保留指数(引用值)采用文献[7]的数据。
本实验对检索出的58个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时,发现许多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若仅用质谱库检索定性会难以判定甚至误判,如表4所示,桉叶素、蒎烯通过质谱检索,其两者相似度较接近,难以确认其构型,比对保留指数,可确认为1,8-桉叶素、α-蒎烯。此外,(E)-松香芹醇,α-松油醇,β-石竹烯等化合物的定性必须经保留指数辅助方可进一步确认化合物结构式。
利用GC/MS对甘牛至油中香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通过质谱库检索,保留指数比对,分析并确定了甘牛至油中58个香味化合物,占甘牛至油挥发性成分95.61%,利用保留指数来鉴别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提高了甘牛至油中成分定性的准确性。通过香气分析,确定了甘牛至油关键致香成分为芳樟醇、α-松油醇、1,8-桉叶素、乙酸芳樟酯、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莰烯、β-石竹烯、桧烯、樟脑、龙脑等,为甘牛至油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建新.香辛料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林进能.天然实用香料生产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333.
[3]林翔云.调香术(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57.
[4]汪开治.香辛药中有牛至[J].植物杂志,2002(5):13.
[5]王花俊,张峻松,刘利锋.甘牛至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研究[J].香精香料化妆品,2010(3):24-26.
[6]杨眉,冒德寿,李智宇,等.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格蓬油中的挥发性成分[J].食品工业科技,2013(9):280-284.
[7]Leffingwell.ESO 2006[DB/CD].Georgia:Bolens Aroma Chemical Information Service,2010.
[8]梁晟,李雅文,赵晨曦,等.GC-MS结合保留指数对中药挥发油的定性[J].分析测试学报,2008,27(1):84-87.●
LI Yuan-dong,LIU Xiu-ming,MAO De-shou,XIA Jian-jun,zhewei,DUAN Yan-qing
(Tobacco Yunnan Industrial Co.,LTD,Kunming Yunnan 650202)
Abstract:The aroma components of marjoram oil were analyzed by GC/MS, and the peak area normaliz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each component. With the mass spectrometry library search, 58 compounds which account for 95.61% in the aroma components of marjoram oil, were identified by using reference literature, retention index. The cis(trans)-isomers isomers were confirmed by using retention index, and the accuracy of compou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natural flavor was improved. The aroma of the key aroma compositions of the marjoram oil (linalool, alpha-terpineol, 1,8-cineole, linalyl acetate, alpha pinene, beta-pinene, myrcene, camphene, beta-caryophyllene, sabinene, camphor, borneol, et al) was determined, and the results provided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arjoram oil.
Key words:marjoram oil; GC/MS; aroma components; retention index
收稿日期:2015-05-29
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项目(2014-01);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项目(110201402040)
作者简介:李源栋,1985年出生,男,硕士.
通讯作者:段焰青,男,博士.
中图分类号:TS 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61(2016)01-0072-05